原創 朱海就 正一君名人堂
“東北振興”戰略出臺已經有十四年,但東北經濟未有好轉,這一振興戰略似乎一直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當時的決策者把“振興”理解為“扶持”,“東北振興”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在這一政策的支持下,那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繼續被做大做強,這樣就人為地維持了低效率的企業,從而阻礙了經濟結構的調整。
類似的現象不僅出現在中國東北,在其他國家也有。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由于政府的“父愛主義”,日本也出現了結構調整緩慢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振興戰略的背后是謬誤的宏觀經濟學思維,這種思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沒有看到資本的異質性。
主流的宏觀經濟學錯在從“總量”角度考察宏觀經濟,沒有意識到宏觀經濟是“一張由互相有著復雜關系的資本資產構成的網絡”。對構成這一網絡的資本,企業家對其屬性有各自不同的認識,也就是說資本是異質的。在真實的世界中,企業家不斷地根據他們對消費者未來需求的“判斷”對資本進行組合,這意味著資本也是變動的,所以,資本不能被簡化為有關“總投資”的數據。
構成宏觀經濟活動的是無數個體企業家的行為,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企業家的判斷決定著宏觀經濟的走向,而這一重要的微觀視角被宏觀經濟學所忽視,換句話說,主流的宏觀經濟學變成了與“微觀”割裂的“科學”。忽視個體層面的活動之后,現代的宏觀經濟學關注的是總量的最優,而這個“最優”也是經濟學家虛構出來的。所以,主流的宏觀經濟學變成了服務宏觀經濟學家自己或政府目標的“科學”,而不是無數人互動構成的那個總體,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宏觀的科學。由于主流的宏觀經濟學忽視了最基本的事實,與現實脫節,因此它也是與個體的生活無涉的,是漂浮在空中的。
在經濟低迷時,怎么辦呢?根據這種錯誤的宏觀經濟學,就是改善“經濟總量”,振興也就是恢復經濟總量的增長,對應的具體政策是政府對陷入困境的企業進行救助,對它們進行輸血,假如企業資不抵債,那么政府就促使銀行免除其債務,繼續為其提供貸款。如此這般,這些劣質企業就像一個黑洞一樣,吞噬著社會資源。政府的扶持和救助政策不僅沒有使這些企業得到恢復,而且還影響了其他正常經營的企業,因為最終提供救助資金的是正常經營的企業。俗話說“拆東墻補西墻”,但在“振興東北”這個例子中,是拆了東墻,但沒有把西墻補上。
要讓經濟復蘇,必須按照市場法則,對這些企業的不良資產進行處置,讓市場決定這些資產的處置價格,并且由市場決定這些資產可以轉到何種更有價值的用途中。當然,我們不知道誰是能夠使之重新發揮作用的企業家,政府當然也不知道,這時需要一個能夠讓資本的需求者和供給者都能夠有機會發現對方的資本市場,這個市場應該具有促進資本充分流動,曝光不良資產并進行快速重組的功能。
遺憾的是,目前相關政府部門在處理經濟危機問題時,受主流宏觀經濟學的影響,沒有看到企業家、資源、企業和產業之間的異質性,以及資產重新處理的重要性,因此,在政策措施上都是集中于改善總量指標。這些總量指標會掩蓋關鍵的問題,如“資源如何在各部門之間、企業之間和個人之間分配,不良投資是否被清算等”。比如,目前的去杠桿政策也是著眼于總體債務率的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風險的降低,因為微觀層面,不良資產可能并沒有得到處理。因此,經濟復蘇應從微觀層面入手,通過要素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的完善實現企業資產的流動、價值的再發現和再利用。概而言之,宏觀層面的改善在于微觀層面,微觀層面的改善在于市場層面。
“東北振興”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這和當年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失敗類似。羅斯福采取了諸如大規模公共工程,工資和價格管制,強迫實施的卡特爾以及高關稅等政策,不僅沒有減輕大蕭條,反而使得一個雖然猛烈但原本短期的經濟緊縮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延續時間最長的經濟危機。
錯誤的政策背后往往有錯誤的思想支撐,支持經濟刺激政策的是主流的宏觀經濟學。如沒有認識到該學說的謬誤,那么錯誤的政策今后還會不斷出臺,從而造成更多的危害。把“振興”理解為“扶持”已經結出的苦果,我們要從中汲取教訓。另外,我們還要警惕各種打著“創新”或其他名義的扶持政策。經濟振興在于維護和完善市場,尤其是促進資本市場的法治化,讓資本市場去決定企業資產如何被重新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