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太康縣轉樓鎮的李之營老人像變了個人,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門前宅基地里轉轉,整理整理花木,臨走再從葡萄架上摘一串葡萄,邊走邊吃,臉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這在幾個月前,李之營可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以前,這里垃圾堆成小山,異味刺鼻,村民從這里路過都繞著走。”回憶起以前張亂差的情景,李之營記憶猶新。
宅基地上堆滿垃圾,72歲老人急聾雙耳
今年72歲的李之營是轉樓鎮李報真村村民。1998年,他和老伴張俊英隨女子到新疆生活。2018年10月,李之營和老伴回到老家。離開家鄉的20年來,家里的房子一直無人居住打理,成了村民傾倒垃圾的堆放地。“2畝多的大院子就像個垃圾場,到處都是垃圾。”李之營用手比劃著說,垃圾就跟小山差不多高,污水橫流,又臭又臟。
為清理院子上的垃圾,從此,李之營一有空就往外拉垃圾??粗粫r難以清理的垃圾,李之營急火攻心,幾天后他的雙耳變聾了。“耳朵變聾,都是因為發愁垃圾清理給急的啊。”李之營用手指了指耳朵說。
和李之營同樣發愁的還有同村的李騰飛。李騰飛常年在外務工,宅基地無人料理,逐漸成了村民傾倒垃圾的存放點。“雜草叢生,垃圾堆的比人都高。”李騰飛回憶說。那段時間,他一看到院里的垃圾,心里就難受,整夜整夜的睡不著。
自費整理村環境,20處垃圾堆放地變果園
改變發生在2018年10月。
20多年前,李華峰在太康縣王集鄉供銷社上班,固定的工資,一天8小時的工作,一家人其樂融融。可是,隨著體制的改革,1998年,他和妻子雙雙下崗。為補貼家用,李華峰只身到鄭州闖蕩。
在鄭州,李華峰當過搬運工,做過泥瓦匠,靠著踏實、誠信和勤奮,他逐漸積累了一些財富,并擁有了自己的建筑隊伍。隨后,他在鄭州買了房,兒女也相繼考上大學,一家人生活衣食無憂。
就在家人為他能在城里扎根感到高興時,李華峰卻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放棄城市優越生活,回老家競選村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2018年初,李報真行政村村委換屆選舉,老支書李宗讓3次去鄭州找到李華峰,請他回村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在老支書的勸說下,李華峰說服妻子回到了村里。經過選舉,他全票通過。“唱票時,票票是我的,我當時就哭了??奚??感覺擔子重了,有壓力了,這是全村父老對我李華峰的信任和重托。”李華峰回憶說。既然全票通過,就沒有不干的理由,而且要干的更好。
李華峰上任后,轉樓鎮各村創新思路,推動鄉村振興,激發鄉村活力等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
他首先出資13000元,為村里安裝了65盞太陽能路燈,覆蓋全村各個角落。接著,他又自掏腰包2萬多元,雇機械、請工人,著手整治村內環境,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全村共清理出大小20處垃圾存放點,通過栽植花草苗木、修涼亭,配置座椅等,垃圾存放點變成村民休閑娛樂的小游園,村里面貌煥然一新。
這其中就有李之營和李騰飛兩家的宅基地。
隨后,李華峰又幫助李之營和李騰飛對宅基進行了規劃,指導他們在宅基地上栽種桃樹、葡萄、杏樹,樹下面套種西紅柿、南瓜等蔬菜,如今走進李之營和李騰飛兩家的院落,桃子、葡萄等水果掛滿枝頭,想吃了隨手就可摘取。“院子成了瓜果園,四季長青,滿眼綠色。俺心里也亮堂了,這日子真是越過越得勁了。”說著話,李之營抬手從桃樹上摘了一個桃子,放到嘴里咬了一口,細細咀嚼起來。(王慧星 楊澎濤)
來源:中華網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