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飛往中國的機票價格走高。
2月25日,澎湃新聞記者在第三方購票軟件上搜索看到,目前一周內從韓國首爾飛往北京、青島、上海、沈陽、大連、威海、哈爾濱、南京等城市的航班票價,已出現大幅上漲情況。
其中,首爾至北京最近可買到的直飛航班出現在2月26日,價格最低為3649元,且顯示僅剩“少量票”。本周內該航線的直飛航班最低價為3月1日的1999元,最高價為2月26日的4140元。而據去哪兒網數據顯示,去年同期該航線航班的價格普遍在1000元左右。
首爾至青島最近可買到的直飛航班出現在2月26日,價格最低為2407元。本周內該航線的直飛航班最低價為2月28日的1482元,最高價為2月27日的3722元。而據去哪兒網數據顯示,去年同期該航線航班的價格普遍在500-700元左右。
首爾至上海最近可買到的直飛航班出現在2月26日,價格最低為4680元,且顯示僅剩“少量票”。本周內該航線的直飛航班最低價為2月29日和30日的1668元,最高價為2月26日的6010元。而據去哪兒網數據顯示,去年同期該航線航班的價格普遍在600-800元左右。
攜程機票數據顯示,今年2月15日-2月24日,韓國飛往中國的機票預訂量及訂單出行人次持續增長。尤其是,2月24日預訂量環比前一天增長了近六成,出行人次環比增長超過五成。與2月15日相比較,預訂量增長了1.5倍左右,出行人次增長也超過了1倍。與此同時,根據攜程平臺的機票數據,中國飛往韓國2月15日-2月24日的訂單量下降超過五成,對應出行人次也超過了五成。
目前受到疫情影響,往來中韓間的航班大幅減少。
據航班數據服務公司飛友科技統計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周(2月19日-2月25日),中國大陸通航韓國的機場從41家減少至22家,原本有計劃航班的昆明長水機場、佳木斯東郊機場、三亞鳳凰機場、張家界荷花機場、天津濱海機場等19家機場實際執行的航班數量均為0。
過去一周,仍在通航的機場航班量也在大幅縮減。如上海浦東機場原本計劃航班量為198個,實際只執行了16個,降幅91.9%;青島流亭機場原本計劃航班量為143個,實際只執行了41個,降幅71.3%;北京首都機場原本計劃航班量為131個,實際只執行了45個,降幅65.6%。
根據飛友科技的數據,按照近一周實際投放座位數,目前中國大陸與韓國間通航客流位居前十的城市分別為北京、青島、上海、沈陽、延吉、大連、廣州、長春、威海、哈爾濱。其中,北京和青島客流較大,近一周韓國過來這兩座城市的客流已達近1.8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據航班管家提供的圖表顯示,過去一周韓國通航中國大陸機場的出發地主要集中在韓國首爾的仁川機場,其余韓國機場有少量航班。
業內人士判斷,近期從韓國來到中國大陸的客流大概率是國人回國以及返工客流。
據海外網援引韓聯社2月25日報道,當天,韓國京畿道明知醫院一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死亡。報道稱,死者來自蒙古國,是一名35歲的男性。這是韓國第1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也是首次出現外國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加上上述這例,目前,韓國全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上升至978例。
據中國民航局官網消息,2月24日,民航局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民航局黨組書記、局長馮正霖在會上強調,要關注國際“疫情回流”風險。協助航空公司申請保留境外航權時刻,督促有關國家按照國際公約和雙邊協定依法保障我航班正常執行,盡可能確保我國與各國間航班通達;密切關注國際疫情發展變化,防控“疫情回流”風險。
據央視新聞2月24日消息,中國駐韓使館當天發布公告,公告稱,韓政府已將新冠肺炎疫情預警上調至最高級別“嚴重”,并將大邱和慶尚北道地區劃為“特別管控區”。韓政府將加大應對力度,可視情采取包括下令關閉學校、禁止集會等措施。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提醒廣大在韓中國公民:①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地區及韓方指定的特別管控區。出門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風。②如出現發熱等疑似癥狀,應避免外出或同他人接觸,及時撥打韓國疾病管理本部電話1339(有中文服務)接受診察治療。③建議各僑團取消集會、聚餐等大型活動。④科學應對、積極預防、避免恐慌,不信謠、不傳謠。
我國已有城市對韓國方向入境人員提出防控要求。
據“威海發布”消息,2月25日,山東省威海市委書記、市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魯明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威海市防控境外疫情輸入工作,提出具體措施要求。會議提出,從2月25日起,對從日本、韓國等國家來威海的入境人員,包括外籍人員和中方人員,全部統一接到賓館免費集中居住,實行單人單間,專業化管理服務,確保居住人員舒心滿意,并可以方便順暢地與外界聯系,14天后解除集中居住。對2月10日以來從日韓已經入境的中外人員,全部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發熱人員和密切接觸者迅速進行專業處置。
會議指出,采取這些措施,主要是為了保護入境人員以及家屬、朋友、同事的安全,確保萬無一失,也減輕入境人員分散隔離居住給社區和企業防控工作造成的巨大壓力,最大限度地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