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柳港 浙商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從歷史經驗來看,疫情爆發往往有助于提升民眾的保險意識,疫情過后常會迎來健康險市場的明顯增長。
由銀保監會牽頭研究制定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2019年健康險市場規模為7066億元,這意味著,在下一個六年里,健康險市場將增長兩倍!
新冠肺炎被納入健康險擴展責任范圍
根據保險責任來劃分,健康險包括重疾險、醫療險、護理保險及失能保險等。健康險在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這類保險責任,一般而言,理賠的主要是醫療險,此外,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也會賠付。
此次疫情期間保險業積極擴展現有保單的責任范圍,將新冠肺炎納入疾病險保障范圍,這意味著相關產品也將按照重疾險賠付方式加以賠付。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24日發布消息稱,目前共有68家財產保險公司通過擴展產品責任等方式開發了600多款保險產品;70家人身保險公司在不增加保費的前提下,把1210款產品責任范圍擴展到新冠肺炎。截至目前,100多家保險公司不同程度的取消了定點醫院、觀察期、免賠額等理賠限制,對出險的客戶應賠盡賠,對正在隔離治療的患者給予了賠付款或慰問金。
健康險的增長態勢明顯
2016年以來,低保費高保額的“百萬醫療險”從價格上降低了醫療險的準入門檻,成為健康險增長的新動力。中再壽險數據顯示,2018年,百萬醫療險全年的新單保費規模達到了170億元,預計2019年全年新單保費規模將達到300億元。
客戶數快速擴容,打開了健康險增長的想象空間。2019年,包括重疾險、其他醫療險保費的快速增長,催生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7000億元,這與車險的保費規模快速拉近。
數據顯示,2010年-2016年,國內健康險原保費收入從677億元迅速增長至4042.5億元,增長5倍,占人身險保費收入比重從6.37%增至18.2%,占全行業保費收入比重從4.66%增至13%。以眾安在線的投保人年齡分布來看,31歲-40歲人群是其產品的購買主力。
同質化嚴重
目前市面上的“百萬醫療險”產品并沒有太大差異。保險金額最少都在100萬以上,免賠額是1萬元,就醫需要在二級或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普通部,藥品報銷不限社保用藥,等待期都是30天,按年齡計算保費。
以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健康險,越來越像高度標準化的車險了。健康險和車險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是都非常注重服務和客戶體驗,而不僅僅是賠付;二是都和服務提供商形成緊密的價值鏈,車險是4S店和修理廠,健康險是醫院;三是都面臨控費、反欺詐等難題;四是都需要不斷加強風險選擇和定價;五是科技運用空間都很大。
萬億級市場
近日由銀保監會牽頭商相關部門研究制定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六年健康險還有萬億級的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醫療支出5.9萬億,個人支出占比約30%。根據業內假設,未來五年把個人支出的比例降到10%,商業健康保險還會增長1.2萬億。對照國外成熟市場,對于健康險未來空間的測算結果也較為一致。
民生證券分析師曾以2017年我國健康險保險深度(0.53%)和密度(316元/人)做測算,按照未來5年達到或接近美國的保險密度(785元/人)和英國的保費深度(0.88%)測算,假設在保增長基調下,2018-2022年GDP保持6.5%的復合增速,考慮二胎放開短期影響后人口自然增長率向過去10年年均增速收斂,假設人口自然增長率5.25%。保守估計健康險2022年保費規模將增長至1萬億-1.4萬億元的規模,復合年均增長在18%-26%。
高增長是行業共識,然而健康險“盈利難”問題也一直飽受詬病。從行業交流數據來看,意外險、健康險的綜合賠付率為67.3%,綜合費用率為36.48%,綜合成本率為103.78%,高于同期車險99.86%的綜合成本率。這是業務特點所決定的,醫療險和車險都是勞動密集型險種,通過精細化管理獲得微薄的利潤,很難改變這種特點。
高賠付、高費用,說明健康險行業蘊藏風險。若長期虧損,健康險商業模式將不可持續,繼而損害參保人的利益。經營虧損的背后,信息化水平低、醫療風險控制難度大、容易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諸多因素制約健康險發展。但眼下,萬億級市場蛋糕面前不容遲疑,對于入局險企而言,更愿意瞄準那些易于復制的“百萬醫療險”等產品,即便市場已成一片“紅海”。他們急于搶占健康險高地的“先發優勢”。
超越車險
“保險行業無法穿越周期,只能適應周期。”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曾經表示,“產險應該改變模式,從原來的公路模式變為越野模式,在增量市場或者說快速變化的市場,只能通過越野模式來適應環境。”
顧越一席話道出了財險、尤其是車險行業的現狀。一直以來,車險作為中國財產險行業的“吃飯險種”,穩居財險業第一大險種。然而受到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車險保費增速在最近十年間快速下滑,到2018年僅個位數增長。
與此同時從2010年的677億元,到2019年的7066億元,健康險業務規模十年錄得十倍增長。根據業內人士估算,若車險業務增長不足10%,那么,健康險業務增速超過20%,即能在2020年超過車險,成為行業第二大險種。
今日健康險之于車險,一個是已處在汽車保有量逐漸平穩、改革推進的存量時代,而另一個正乘著“健康中國2020”戰略一系列政策東風蓄勢待起。車險、健康險的規模之爭結局其實早已敲定,這是由于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所決定的。
在發達國家,商業健康險是所有保險產品中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業務之一。在健康險部分領域競爭趨于白熱化的當下,監管和保險機構都應有所作為。以美國保險市場為例,針對健康險有專門的監管,但國內將健康險劃歸壽險,其中財險公司亦可以做短期健康險業務,對此,新的健康險監管辦法尚未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從監管角度參照國際經驗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