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一道來之五十一 | 北外灘街道:將上海弄堂的人情味融入綠色新時尚 因地制宜做好歷史保護建筑垃圾分類
北外灘街道位于虹口區南部,東至大連路,南臨黃浦江、蘇州河,西至河南北路,北至周家嘴路海寧路,轄區內有東大名路、東長治路等市級交通主干道,占地面積3.98平方公里。
北外灘街道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有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其中摩西會堂、下海廟、上海大廈、浦江飯店、郵電大廈等一批歷史建筑和人文景觀,是上海城市歷史記憶的重要承載區之一。歷史保護建筑多、二級舊里多、沿街商鋪多、商務樓宇多、住宅小區多,實施垃圾分類的條件差異巨大,要如何因地制宜把垃圾分類工作做精、做細、做透呢?
真心為民——歷史保護建筑定制化方案
動員保姆解決獨居老人扔垃圾難題
建筑是無聲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北外灘街道轄區內有2個歷史風貌保護區,文化底蘊深厚。聚集了多處具有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建筑,諸如以摩西會堂、霍山公園以及舟山路、霍山路一帶猶太人故居為代表的地區素有“猶太人的諾亞方舟”之稱,遠近聞名的上海市提籃橋監獄被稱為“遠東第一大監獄”,昆明路上的下海廟則是北外灘地區百年航運史的生動印記。
歷史保護建筑因其建造年代久遠,多是采用管道井垃圾投放的方式,并不分類,不僅與目前要求相悖,由于特殊風貌和保護的要求,更無法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不改變歷史保護建筑的風貌,又能讓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工作順利進行,是北外灘街道需要攻克的難題。
每棟歷史保護建筑情況都不同,街道采取了居民自治,“一公寓一方案”的方式,差異化解決不同問題。
在小浦西公寓,經過多次實地勘探和反復研究,由于此處空間過于有限,著實沒有可以建造垃圾箱房的空間,街道決定實施定時上門收集清運的方式展開垃圾分類工作。由居委干部、志愿者包干定時上門收運,經過一段時間輪流值守和帶教培養,居民逐漸養成每日晚間定時投放的好習慣,成為自治管理的“新標桿”。
居委干部入戶宣傳“垃圾分類”征詢居民意見
在大橋大樓,60歲以上的有30-40人左右,80歲以上的有25人左右,90歲以上有9人,原本每層樓通過管道井投放垃圾,按照垃圾分類要求“棄管”后,居民投放的便利性受到了影響,對高齡及獨居老人尤為不便。一方面,居委采用了志愿者與獨居老人一一結對的形式,每天幫助獨居老人下樓扔垃圾。另一方面,居委對老人家里的保姆進行專門培訓,指導其正確分類。此外,社區在舉辦節日活動、暑期親子活動時等都會邀請保姆及其子女參與進來,拉近了保姆與居民的距離。不久便有保姆主動請纓,不要麻煩志愿者一對一結對了,由他們直接負責整層樓獨居老人的垃圾代扔。
圖片 8.png
大橋大樓“棄管”后設置的分類投放點
大橋大樓骨干志愿者葛宵婷告訴記者,居家保姆原本跟大樓大多數居民是不來往的,自從垃圾分類實行之后,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不僅拉進了居民之間的距離,保姆們也融入了社區,社區氛圍越來越溫馨與親密,這是之前沒預料到的。
真情利民——二級舊里
弄堂特色宣傳新時尚
二級舊里和弄堂生活的最大特色就是鄰里關系親密。在狹窄的小巷里,哪家要是燒了好吃的菜,這香味便會毫不耽擱地跑去通風報信,有的嘴饞的小孩還會跑到那家探頭探腦,通常那家的阿婆也不會吝嗇,拿個小碗盛出一些給他嘗嘗。這樣的人情味住樓房的人恐怕很難體會得到。
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帶領下,各居民區充分發動群眾、整合資源,使用榜樣引領、協商共管、靈機處置、雙管齊下和統籌規劃五把鑰匙,逐漸探索出舊式里弄開展垃圾分類的方法。
提籃橋居民區房屋以二級舊里為主,人口多且復雜,生活垃圾產量大,外在環境混亂,硬件設施不足。再加上道路狹窄、商鋪密集,居委需要克服不利條件,有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居委便以弄堂人情味濃厚為切入點,號召一批在弄堂里有影響力的阿姨、爺叔擔任垃圾分類志愿者和宣傳員。每天多轉一轉、撿一撿,對亂扔垃圾的居民上門宣傳引導。“張阿婆,儂垃圾么分清爽,吾來幫儂分一分,儂好好學一學。”這種人情味宣傳使垃圾分類意識迅速深入人心。
轄區小朋友積極參與,爭做分類志愿者
祿壽居委還通過一些弄堂特色小游戲,讓居民們在游戲中掌握與鞏固垃圾分類知識。比如上海人的童年回憶跳格子游戲,只是這次格子里放的是寫著“白菜”、“濕巾紙”等垃圾名稱的小卡片,跳到哪格就要說出該物品如何分類。
垃圾分類“跳格子”游戲
不僅如此,居委還挖掘弄堂里的“達人”。擅長出黑板報的呂老師,把垃圾分類用黑板報的形式畫了出來,弄堂居民遛彎時總忍不住多看兩眼。垃圾分類還激發了趙老師的創作欲望,接連編寫了五六個版本的快板。志愿者蔣阿姨告訴記者:“在夜間投放時間,我們志愿者拿著趙老師編的快板表演給居民聽,居民們可喜歡了,好不熱鬧。”
社區“達人”的特色“垃圾分類”宣傳黑板報
真實惠民——從居民角度出發
因地制宜做分類
業廣居委是二級舊里社區,內部道路狹窄,設置垃圾箱房的空間嚴重不足,雖然小區客觀條件對垃圾分類點位數量有很多的限制,但街道還是根據實際情況,從垃圾分類要求和居民方便投放的角度出發制定方案,在二分類垃圾回收點位的基礎上成功設置了一個四分類的垃圾回收點。
由于里弄公共面積狹小,垃圾箱房容量普遍不足,垃圾滿溢情況頻發。對此,街道制定了居委志愿者巡查制度,發現滿溢立即預警,同時要求清運公司增加每日清運頻次,并根據各居委提供的滿溢信息,第一時間開啟清運模式。經過近一個月無縫對接的聯合工作,有效解除了滿溢的警報,同時為規劃長期合理的清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業廣居委的垃圾點位在靠近弄堂出入口的地方,馬路對面居民雖不屬于業廣居委,但由于比去到自己小區的垃圾點位要方便,還是習慣過個馬路來扔垃圾。在疫情期間,由于小區居民的出入都要嚴格把控,曾一度關閉此處出入口。對街居民表示不太習慣。為方便對接居民,在疫情相對穩定后,居委特地在垃圾定時投放時間為對街居民打開一扇門,測量確認體溫正常后即可進入。
對“垃圾分類”示范戶進行公示
垃圾分類是大勢所趨,但每個城市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個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垃圾分類絕不僅是一項措施,而是對歷史與現實,對城市管理系統,對社區與物業、環衛以及居民等多方面關系的考量。垃圾分類也是一門學問,一門因地制宜的學問。
北外灘街道辦事處主任龔浩表示,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桿,是北外灘未來發展的目標定位,而垃圾分類是一項關系到優化城區面貌品質、體現城區文明程度的重要工作。北外灘街道將根據垃圾分類總體部署,結合轄區實際,持續做深宣傳發動、做細制度規范、做實工作基礎、做優特色亮點,不斷提升垃圾分類實效,為北外灘的發展營造更加舒適宜人的社區環境,也為全區、全市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深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市綠化市容局社會宣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