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微笑 健與美
話說恐怖片這個電影門類, 要是看得多了,你會發現, 來來回回,也大概就這么幾種編法:
第一,“噌”地冒出個骷髏或者鬼臉,嚇得人魂不守舍。 第二, 直接拍血淋淋地殺死個什么東西,叫人不忍直視。 至于第三樣,就是給人留個毛骨悚然的概念或印象,越琢磨越害怕。
而現如今,如果你在家一直沒閑著,除了自重訓練讓身體保持活力之外,還關心著健身這門產業的現狀以及未來走向,你會發現,它目前的處境,已經和恐怖片差不多了。
第一,“噌”地冒出個新冠肺炎,給本就低迷的2019年再度雪上加霜,把人們對2020的信心掃蕩一空。 第二, 無邊無盡的疫情狀態,直接血淋淋地把許多中小店面的生存狀況,從維持拖到掙扎。 至于第三樣,就是給社會留下個并不明朗的前景預期,令人不置可否。
真正名副其實的恐怖片,讓人看了之后什么反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心冒汗、雙腿打顫,這時候客廳里放的衣服“嘩啦”倒了,就會條件反射地受到驚嚇... ... 疫情發展到現在,還一眼望不到頭。隨著許多財經公號或業界前輩所稱的“健身業風暴XX天”、“健身房生死劫”、“健身業再撐XX天”里的預測日期即將來到,每天每月的開支,卻并未隨著業主們急切的心情而減少。尤其是那些還背負各種債務的品牌,心慌手抖到幾乎要靠速效救心丸度日... ...
所以你說這不算恐怖么?
有人認為疫情過后,大眾長久受困在家積聚起來的“報復性消費”欲望,會給業界帶來一波反彈型的瘟疫景氣。 但結合現實,你會發現這種看法一廂情愿的色彩更濃。
或許,搭上疫情結束后,各路媒體教育人鍛煉身體的輿論東風,有機會收割一批初來乍到的健身小白。 從眾心理強,耳根又比較軟,他們辦卡的理由,有時甚至稱得上是言不由衷。多了增強免疫力這么個勸慰自己的心理暗示,說服自己好好消費一把的同時,也給對面的銷售人員,降低不少拿下他們(這單)的話術難度。
然而,更現實的問題,或許在于承接2019年的經濟下滑,加上疫情對某些行業摧毀性的影響,這將不僅導致潛在客戶群體銳減,已經繳費入籍的會員,也將因此逐漸喪失貢獻利潤的動力。 因為除了健身業,其他行業都很難,而健身業的消費群體又來源于此。 據網絡媒體報道,在各大搜索引擎。與“裁員補償”條目相關的內容檢索量,是去年同期的5到6倍。常言道,大饑之后有大疫。如果這次史無前例的肺炎疫情,折合這句名言里的“大饑”,那么往后滾滾而來的失業潮,即相當于所謂“大疫”的次生“災害”。
簡而言之,就是人窮了,志短了,萊維貝貝下線了。 其實,不論年景如何,從社會學角度看,單就成家立業這一點,就是抹掉來之不易的八塊腹肌的經典利器。 從丁克一族,到要了孩子的或者二胎的N口之家,再到四位老人里有至少一位“彈弦子”的患者家庭,婚姻即意味著源源不斷的各種義務。而每個人在世上都是均等的24小時,在日常生活巨石般的生活負擔之下,有的人健康已經無奈地亮起紅燈,對美的追求,也不過空中樓閣而已。 更何況,疫情引發的多米諾效應,令很多人都開始為生計發愁。
飽暖思淫欲,倉實知禮節。公狗腰、人魚線這些,是以前車水馬龍的繁華歲月,人們享受生活時追求的審美符號; 而當社會漸進蕭條,尤其是經歷了這樣劇烈的波折時,從身心兩方面入手的康復與呵護,或許才是大眾最需要的。
當然,有了借貸平臺這種后現代消費邏輯,新的格局還會誕生。不過就像膨化食品看起來很多很豐饒,吃進肚里卻不怎么管飽的道理那樣,透支產生的未來,總還要埋下新的變故。
就好比不能總指望健身產業為了迎合你圖便宜的心態,長期維持薄利多銷的路線那樣。低價免不了和低質量掛鉤,而大規模的低質服務,即是拉低行業調性的鐵錨。
如此下去,相比海外同行,國內健身產業的格局,必然產生類似英語和印度英語之間,尷尬而不容忽視的差距。
健身這個概念背后豐富的定義,其實為它適應不同局勢生存下來的機動性,留足了回旋的余地。在實體消費不能再繼續以往的旺盛時,或許就是留下品牌效應,或者換一重客戶體驗的好緣分。 種子如果不死,何懼果實凋零。
海明威在他的小說《老人與?!防飳懙溃?ldquo;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之奮斗”;
而在恐怖片《七宗罪》結尾,摩根弗里曼飾演的那個角色卻感嘆道,“這話我只同意后半句”。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