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配套機制的落地,距離小IPO申報潮已然漸行漸近,目前部分主辦券商正在與擬精選層企業溝通發行底價事宜,而底價信息也將作為申報的必要材料在申報前后進行補充。.。。
新三板精選層改革的節奏推進正在步步為營。
股轉系統日前宣布,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階段所涉及公開發行和連續競價等業務的技術系統通關測試已經于3月28日完成,并于3月30日正式上線。
多位接近股轉系統的投行人士指出,上述系統的上線并不意味著小IPO申報端口的打開,但伴隨著上述配套機制的落地,距離小IPO申報潮已然漸行漸近;另據記者獲悉,目前部分主辦券商仍在與擬精選層企業溝通發行底價事宜,而底價信息也將作為申報的必要材料在申報前后進行補充。
在投行人士看來,這一預先確定底價的機制,將在一定程度上強化承銷機構與發行人的市場博弈,并對承銷機構的發行定價能力帶來更加顯性的考驗。
4月或現申報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3月30日股轉系統的小IPO掛牌專區已經在股轉系統官網上線,其中包括股轉通知、信息披露、項目動態等多個模塊,同時掛牌委會議公告、會議結果以及證監會核準通知都將在這一區域顯示。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系統的上線并不意味著主辦券商可以對發行人的申報材料進行提交。
“新上線的系統主要是和公開發行程序相關的,比如發行人情況、掛牌委動態等,此外還有和二級市場新的連續競價有關的交易系統,但從券商展業的角度看,申報程序一直走的是股轉BPM系統,如果可以進行申報,最終會體現為BPM系統中精選層申報端口的開通。”上海一位接近股轉系統的投行人士指出,“目前券商也都在等著打開申報通道,一些券商的項目其實已經準備好了,一旦開通就有可能進行申報。”
事實上,股轉系統在日前的通告中也強調了申報受理及審查系統的準備情況,但并未給出具體啟動的時間表。
“公開發行申報受理及審查系統、公開發行承銷業務辦理系統在技術方面已準備就緒,將適時啟動相關業務。”股轉系統表示。
不過在上述接近股轉系統的投行人士看來,伴隨著相關準備工作的不斷推進,申報系統的開放已指日可待。
“由于多項配套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目前股轉基本具備了開通申報端口的條件,預計很快準備完成的精選層小IPO項目就能進行申報了。”上述投行人士指出,“按照目前的時間表推進,市場普遍預計四月份有可能會出現一批項目的集中申報和披露。”
此外,在申報材料的材料格式上,一些投行團隊仍在與股轉系統保持溝通,亦不排除股轉系統會要求券商攜全部底稿進行申報。
“之前的口徑是可以先報材料,然后再交底稿,但目前來看也有可能一起報底稿,最終的要求還沒有確定。”上述投行人士指出,“但如果要求一并進行底稿申報,可能相應的報材料工作會比預期再有所延后。”
買方的籌備
在精選層大門行將開啟之際,更多買方機構也開始瞄準了對新三板市場的布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獲悉,由于制度安排上允許公募基金進入精選層投資,部分公募機構日前已經內部形成了有關精選層的公募基金的初步方案。
“目前一些頭部公募機構內部正在研討和形成關于精選層產品的方案,因為精選層與其他市場不一樣,所以也有機構提出應當對該類公募產品增設一些相比其他公募產品更高的適當性要求。”上海一家公募機構人士透露,“但從目前的方向來看,至少一些頭部機構不會缺席對這條產品線的布局。”
但由于對市場存在流動性擔憂,部分公募機構在產品籌劃方面也偏向保守。
“精選層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比科創板要更高,同時一定程度上缺少了科創板的明星效應,所以一些公募機構也比較擔心無法退出這一點。”北京一家大型公募機構人士表示,“其實2015年開始就有關于引入公募產品的預期,但這條產品線目前來看是否成熟,仍然要看市場具體的推進情況。”
與此同時,一些私募機構和產業資本也在摩拳擦掌。
記者了解到,部分私募機構早在去年新三板改革宣布之初便陸續進場,由于改革紅利預期加之部分精選層公司的轉層信號,導致一些個股前期收獲了較多漲幅,因此該類私募亦從中獲利。
“賺錢效應會讓越來越多的私募開始布局到這一市場中。”北京一家私募機構負責人指出,“雖然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但長期來看,精選層再到轉板機制是打通的,所以感興趣的機構也越來越多。”
除此之外,一些產業資本也在關注精選層的改革動向,并考慮伺機入場。
“許多行業的細分龍頭其實已經在A股上市了,目前要上精選層的公司有一些是行業內的第二梯隊企業,而這滿足一些龍頭企業的并購或者上下游戰略投資需要,IPO如果價格合理并且能夠在精選層市場擁有一定的溢價,產業資本將會非常感興趣。”北京一家上市公司旗下并購業務負責人指出。
底價的博弈
對于諸多試圖轉精選層的公司來說,在進入小IPO申報程序前仍然有一項關鍵內容需要確定,那就是發行底價。
根據股轉系統日前下發的《關于做好公開發行并在精選層掛牌審議事項及披露工作的相關提示》,在發行人申報小IPO的同時,需要提前明確發行底價或發行區間,此后多家公司補發公告確定其發行底價。
“底價確定程序需要走公司的董事會、股東會流程,所以會對發行人的審核進度帶來一定影響。” 一位接近股轉系統的券商人士指出,“本來要等底價公布才能提交,但由于一些公司已經進入輔導期,經過溝通,有可能一些準備充分的公司先進行申報,事后再補充底價確認的這個材料。”
目前市場中悄然出現了發行底價調整的事件。例如3月27日,德眾股份調整發行方案,將此前確定發行底價由5元下調為3.98元。其內情在于,圍繞發行底價的確定,發行人和承銷機構之間也在掀起一場無形的博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一方面發行人并不愿意將其發行底價設定得過低,因為多數擬轉精選層公司股票尚處于交易狀態,過低的發行底價容易對股價帶來影響,進而影響到最終的定價乃至能否實現轉層。
“首先如果定得過低,比如低于目前市場價的30%-40%,就算公司方面宣稱無關價值判斷,但仍有可能對市場產生一定的情緒傳導,導致二級市場股價出現壓力,進而引發基于底價的‘磁吸效應’。”前述上海地區投行人士表示,“而且如果定得過低,多數股東們也會不太滿意。”
但另一方面,眼下的多數投行團隊并不具有在精選層這樣一個市場進行承銷定價的經驗,其考慮的更多訴求是盡量“壓低底價”,一來以減輕自身潛在的包銷壓力,二來能夠規避潛在的市場風險。
“大多數券商都是走包銷模式,如果底價過高,那么承銷壓力就會很大,股票的風險最后都積聚到投行體內,這是公司風控所不能接受的。”前述上海地區投行人士指出。
“對于公司來說,肯定是希望能夠盡量把底價壓低,雖然整體上看好精選層的改革預期,但壓低發行底價對于最后項目的實施是有利的。”華南一家券商投行人士指出,“一旦底價設定得過高,而發行價如果因為風險低于底價,發行將會被中止,但IPO最重要的還是讓發行人獲得融資和流動性,所以把項目辦成才是最重要的。”
從預先設定發行底價這一信號,業內人士亦感慨此次精選層與科創板在考驗投行能力上仍然有所不同。
事實上,由于科創板坐擁較高的估值效應,因此對于承銷機構來說,開展此類項目并非難事。
“科創板的紅利在于只要過會,承銷暫時仍然是不用擔心承銷的,一方面是一級市場打新仍然供不應求,承銷商處在相對甲方的地位,另一方面只要盡量把價格定得合理就可以了。”上海一家券商保代表示。
而新三板精選層的改革,對于參與其中的投行團隊,無疑是一次對發行定價能力的新考驗。
“脫離了科創板的明星效應,精選層的小IPO實際上更加考驗承銷商的發行定價能力,比如你的定價是否合理,對公司價值的路演和推介是否到位,承銷團隊的買方資源是否充足等等。”上述上海券商保代表示,“這既是對新三板精選層改革的市場化方向的內在要求,也是對未來注冊制改革投行‘真實能力’的一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