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科創板為代表的科技股整體走強。5月31日,青云科技(688316.SH)拉出20cm漲停。
A股市場此前對以青云科技和優刻得(688158.SH)為代表的云計算行業并不看好,青云科技還一度破發,優刻得也曾跌至發行價附近。
原因無他,雖然云計算是增速最快的行業之一,但同時也是虧損的重災區。優刻得和青云科技2020年的虧損分別為3.43億元和1.63億元,而阿里云對外宣稱的所謂盈利也有水分,其經2020年調整EBITA(息稅攤銷前利潤)為3.08億元,經營虧損為14.36億元。
青云科技出現難得的漲停,證明資金正跑步入場。以青云科技為代表的A股云計算行業出現了什么變化?行業是否迎來了重估時刻?
混合云是小廠商突圍的關鍵
2020年,青云科技的營收實現4.29億元。其中,私有云和公有云業務分別實現營收2.94億元以及1.34億元。
如果要搞清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業務,不得不提到云計算的三種服務模式,分別是IaaS、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這三種模式對應著不同的投資邏輯。
IaaS 是云服務的最底層,主要提供一些基礎資源,包括處理CPU、內存、存儲、網絡和其它基本的計算資源,是優刻得和青云科技的主戰場。PaaS 是軟件部署平臺,在IaaS的基礎上提供了操作系統、中間件和開發工具等,目前優刻得和青云科技也涉及到了該領域。SaaS領域,云服務廠商一般少有涉及,一般會和第三方廠商以合作方式推廣。
根據Gartner的報告,2020年,全球云計算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規模達到643.9億美元,同比增長40.7%,中國市場的增速更快,超過60%。IaaS領域中,按照用戶是否擁有服務器,可以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用戶不擁有服務器,私有云用戶擁有服務器,混合云融合了兩者的特點。具體來看,用戶在需要靈活擴展的業務上使用公有云,而在相對靜態,對私密性要求高的業務上使用私有云。
根據中國信通院最新發布《云計算白皮書(2020年)》,2019年我國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1334億元,公有云市場規模首次超過私有云,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場規模分別達到689億元和645億元。
根據Canalys的統計,中國公有云市場已經相對集中,2020年第四季度,阿里云、華為云和騰訊云的中國市場占有率分別為40.3%、17.4%和14.9%。
數據來源:Canalys、界面新聞研究部
2020年,阿里云收入為556億元,而青云科技和優刻得的公有云收入分別為1.34億元和18.04億元,基本不在一個量級。公有云對小廠商盈利能力也有拖累,青云科技和優刻得2020年公有云毛利率分別為-31.76%和5.84%。
從公有云的角度來說,小廠商的生存空間十分有限,這也是公有云較強規模效應的體現。因此,青云科技和優刻得都在縮減公有云業務的比例。青云科技公有云比例從2019年的34.57%下降到2020年的31.34%,優刻得的公有云比例從79.08%下降到73.48%。
而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場則有所不同。私有云市場規模效應有限,現階段企業更依賴于銷售和渠道能力,整體比較分散。混合云市場發展處于更加初期的階段,需要云服務商能同時提供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服務,并且最好要有一致無縫的體驗,因此其規模門檻低于公有云,而技術門檻高于公有云。值得注意的是,青云科技從創立之初就堅持公私一致架構,而國內大部分企業是后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從這方面青云科技有一定優勢。
對于大多數小企業來說,公有云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所有需求。但當企業大到一定規模時,公有云的經濟性并非最優。這就好比大多數居民和企業使用國家電網的電一定比自己發電成本低,但一些電解鋁企業由于用電量大,一部分電會使用自備電廠發的電,這種情況類似于混合云。另外,目前國內企業更多合規需求也會促進混合云的使用。
如果把云計算類比成電網,未來的終局可能是大部分企業使用公有云,一部分企業使用混合云,純粹的私有云會逐步消失。因為如果企業只用私有云,要應對雙11這種流量高峰時就要增加服務器,而高峰過去后,服務器會閑置造成浪費。
所以,從投資者的角度看,IaaS只有兩條賽道,就是公有云和混合云。大廠商占據了公有云,小廠商在混合云有機會。
十四五規劃已經給出了混合云的答案,即“以混合云為重點培育行業解決方案”。實際上,使用混合云的企業大多是能源、交通、金融這類傳統企業。
以青云科技為例,2020年上半年,其私有云產品中,銀行保險證券的比例是28.3%,教育醫療與其他的比例是32.12%,制造能源與交通的比例是15.71%。
數據來源:青云科技招股書、界面新聞研究部
在各個行業,青云科技不乏標桿客戶,如金融領域中的中國人民銀行、招商銀行、泰康保險,能源領域的國家電投等。
數據來源:青云科技招股書、界面新聞研究部
擁有世界前三的容器管理平臺
如果說IaaS是巨頭的燒錢游戲,那么PaaS領域則是一場開源的生態戰爭。而青云科技在IaaS這塊的布局遠超同行,這也或許是昨日股價大漲的原因之一。
PaaS的護城河主要體現在開發者的轉換成本。云企業的開發者通常對于開發框架、開發工具有一定依賴性,企業在更換PaaS相關系統時會遇到巨大阻力。
對于研發PaaS的公司來說,占據開發者的心智,是占據市場最有效的途徑。如今,開源戰略正在演變為PaaS領域攻城掠地的最好辦法。
谷歌公司是執行開源戰略最成功的公司,從手機的Andriod操作系統,到人工智能的Tensorflow框架,到云計算中的Kubernetes容器系統,都引領著行業的發展,使得谷歌公司在這些領域都掌握了巨大的話語權。
用戶可以在開源代碼基礎上修改和學習,但開源軟件同樣也有版權,并不等同于免費。開源軟件的收費方式包括對用戶提供技術支持、部分組件收費、版權收費和用戶捐款等。
目前,Github是全球最大的代碼托管平臺。通過一個項目在Github上的活躍程度,大體就可以判斷該項目的生命力,甚至可以以此判斷一個企業的價值。
以容器管理平臺這一賽道為例。容器管理平臺的重要性之于云計算就像Windows操作系統之于PC。目前已經涌現出的開源平臺有Rancher、Openshift、Kubesphere、Karmada等。其中,Karmada由華為發布,Rancher被Suse公司以6億美金收購,發布Openshift的Redhat則是以340億美金被IBM收購。由青云科技開發的Kubesphere目前已經躋身世界前三的容器管理平臺。
通過(https://vesoft-inc.github.io/github-statistics/)這一網站添加對應項目,投資者可以清晰看到各種開源項目的活躍程度以及他們此消彼長的趨勢。截至5月27日,開源容器管理平臺中,Star(收藏)數最多的是Rancher,共有16713個Star,其次是Openshift、Kubesphere和Karmada,Star數依次為7905、5500和1075個。而在增速方面,Rancher、Karmada、Kubesphere和Openshift每日新增Star數分別為6.98、5.45、4.85和3.17個,這也預示著Openshift未來是有掉隊的風險。
數據來源:青云科技招股書、界面新聞研究部
企業在開源項目上通常先獲得的是生態影響力,隨后才能獲得收入。如果投資者僅僅通過跟蹤財務報表來判斷企業的價值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偏差。
2020年,Kubesphere的營收約為200萬元,但是一旦在開源市場扎穩腳跟,估值將會呈現指數式增長。這也或許是近期市場追捧公司的原因之一。
輕資產是云計算的高階玩法
2020年Snowflake在美股的上市成為了SaaS行業的標志性事件,IPO當日估值就超過700億美金,還讓巴菲特打破了自己不參加IPO,不買科技股兩條戒律。
Snowflake為用戶提供數據倉庫的服務,但Snowflake本身并不擁有服務器,其為客戶提供的服務都是基于亞馬遜等廠商的公有云服務。
Snowflake的成功提醒我們三點。首先,云計算不代表重資產,輕資產同樣可行來做。其次,云計算中軟件創新的價值巨大,以至于小公司存在逆襲的機會。第三,IaaS公司的創新如果沒跟上,就會像微信替代短信那樣,存在被SaaS公司管道化的風險。
相比優刻得,青云科技明顯走了一條輕資產道路。可以看到青云科技固定資產已經出現下降趨勢,而優刻得的固定資產仍然持續上升。
數據來源:Wind、界面新聞研究部
從募投項目看,青云科技募集的6.87億元,除補充流動資金外全部投入研發。優刻得募集資金18.4億元中,有11.58億元投入內蒙古烏蘭察布數據中心。這種選擇表明,青云科技走的是研發驅動的輕資產道路,而優刻得走的是固定資產投資驅動的重資產道路。
雖然都是云計算企業,但這兩家公司未來的命運注定不同的。目前,青云科技的市值約為35億元。其中,坐擁Kubesphere的開源容器管理平臺業務未來不可限量。對比國內另一家開源數據庫公司Pingcap在一級市場已經報出30億美元的高估值,作為世界前三的Kubesphere未來獨立或許就值這個估值。在這一背景下,20cm的漲幅似乎也并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