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臺的出現不是簡單的物理設備的替換,企業 IT 也不再是單體應用各個系統孤立發展,未來各行各業的頂尖企業一定是以科技和研發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數字化企業,而一個數字化的企業必須要實現 IT 基礎設施的平臺化建設和統一管理,進而實現業務負載的自由遷移與伸縮,數據的流動與集中,應用的快速交付與迭代……在統一的基礎設施平臺基礎上,才能構建新型的業務中臺與數據中臺、DevOps 機制與真正面向開發的 PaaS 平臺,進而才能真正具備基于快速應用交付與迭代能力的業務競爭力。
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平臺的概念也早已不再局限在數據中心層面,而是延伸到邊和端,應用類型也不僅僅面向人,還要面向物、面向流程。由此也需要網絡支撐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智能連接。
在上述變化的大背景下,作為混合云先行者與領導者,青云QingCloud (qingcloud.com) 的產品與技術戰略,同很多云廠商有著極強的區別。
首先,青云QingCloud構建的是一個包含三個維度的大平臺,目標是完整支撐數字化企業的業務體系。
全棧(縱向):在服務層次上,縱向跨越 IaaS、PaaS 和應用平臺的全棧云架構,覆蓋眾多品牌的 ICT 服務能力;
全態(橫向):在服務交付形態上,以統一架構實現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的一致化交付與管理;
全域(延展):在服務場景縱深上,集結云、邊、端、網的一體化能力,實現全域數據互聯。
這個平臺已經初具規模并且還將不斷壯大與成熟。借由此平臺,青云QingCloud進化到“廣義云計算”時代,覆蓋云、邊、端構成的全域數字化場景,通過智能 SD-WAN 實現高速的全域連接,支撐面向人、面向物、面向流程的各種類型的應用的快速交付,應用全域統一分發、管理與高效運行,支撐業務負載在全域的靈活遷移與伸縮,確保數據在全域的自由流動與集中治理以實現更大范圍的數據智能。
青云QingCloud 解決方案及架構副總裁沈鷗提到云計算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落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提到云平臺不是簡單的物理設備的替換,而要在可靠的前提下,能夠實現真正的“統一”和具備無限延展的能力。
很多廠商推出云服務的緣起來自于在商業上發現了云計算巨大的市場空間,而在技術上沒有對其本質的深刻認知,進而要么覺得基于各種開源項目進行封裝,快速交付“產品”,解決“賣”的問題即可;要么產品抽象能力不夠,陷入各種定制開發的困境;要么不同的私有云項目基于不同的技術棧和無法統一的產品版本,導致更多孤島的產生;要么用打補丁式的方案強行拼接混合云。
這些做法本質上來說都是只見眼前不知未來。市場終有一天會發現所有為賣貨而開發的“云”都是臨時解決方案,買家和賣家都會為此付出昂貴的學費。在這一點上,在分布式存儲領域問題類似。能否看到本質,與廠大廠小無關。
“平臺”這兩個字有千鈞之重。這一點相信很多自行建設過 OpenStack 和 K8S 集群的企業會有深刻的認識。貌似基于開源項目,這種平臺級的系統建設起來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如沈鷗所說能夠經受住各種惡劣環境的考驗,那就太困難了,非專業的廠商是無法實現真正的“工程化”和“產品化”的,只能不停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永遠不知道未來還會存在什么問題。缺乏工程能力,還會導致無法從底層架構層面系統設計與優化,補丁打太多的系統,再也沒有人敢動了。更重要的是,這些自建和維護系統的工作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潛在成本,企業除了培養出一個特別適合云廠商的云計算團隊之外,并沒有實現其他價值。
所以聰明的企業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專業廠商的平臺產品,而不是自建。同理,都是云廠商,因為對云的認知程度不同、技術積累不同、工程化能力不同,交付的平臺健壯性也是截然不同的。大家的產品都“能用”,但是“可靠”這一點上青云QingCloud有著極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