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收官了,很多觀眾意猶未盡。
為什么?彈幕有意思。
來自不同地區、年齡、身份,有著不同生活、經歷的追劇朋友,因某個共通的劇情在彈幕里聊天,發表自己的態度。截至收官當天,劇友們共發出了近1100萬條彈幕。
《小舍得》的彈幕里,不止是劇情,更多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
結合劇情走向推出的話題投票、金句彈幕等互動方式,搭配彈幕提供了更直接、“直擊靈魂”的互動體驗。
以大數據為依托,我們將劇中人物的金句臺詞進行篩選提煉成金句,點擊一下,立即發出有共鳴的“金句彈幕”。這些金句彈幕不僅是劇情精華,更是當代人對劇中觀念的態度。
“孩子是要先苦再甜還是快樂為先”“重組家庭關系”……圍繞《小舍得》的討論層出不窮。為了更直接了解當代人對這些話題的真實看法,我們整理了《小舍得》播出期間被發布最多的10條“金句彈幕”。
互聯網語境中,傳受關系發生轉變:從傳者本位變為受者本位。劇友們不再滿足于單向度的接受,而是希望能夠通過互動的方式深度參與劇情,同時令自己的聲音被聽到。
大家到底怎么看待劇中交織的家庭教育、夫妻之道、親子關系等問題呢?
答案在下方。
金句中孩子的心聲
“童年只有一次,快樂最重要”、“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等借由劇中人物之口說出的臺詞,在互動過程中被用戶推選出來,是用戶結合個人的生活體悟完成的從戲里到現實生活的情感投射,無形中也實現了創作者對用戶價值觀念層面的正向引領。
劇中,南儷兩口子的態度轉變,女兒歡歡自己的要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成績;田雨嵐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的理念,也反映到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上,所以她對子悠的要求向來是嚴格的。
“應當要教會孩子和自己比較”、“大人在孩子成長階段影響真的很大”……彈幕完成了用戶關照議題的集中表達。
彈幕中成年人的呼聲
不僅如此,實時的彈幕互動也令用戶之間實現觀念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
南儷和田雨嵐讓孩子在家宴上表演的情節,一度被劇友點評“家庭氛圍壓抑”。“不跟別人比,只跟自己比”登上彈幕金句排行榜TOP2簡直是實至名歸。
再來看米桃和歡歡。兩個女孩不但早慧且情感細膩。她們早已能從大人的一舉一動中感受到微妙的差異。米桃看到歡歡擁有的那么多漂亮的裙子時,就已經知道她和歡歡的不同。
雖然這種不同不應當成為影響好朋友關系的理由,但自己的孩子遠比想象中成熟敏感,任何的攀比都可能在她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正確的引導大概率會比強硬的說教、單純的責備事半功倍。當然,《小舍得》也借老師之口“優秀,不是你的錯”,回應了處于迷茫、委屈或者無措中的孩子們,給予了正向的引導與寬慰。
優秀不是錯,被孤立不是錯,內向更不是錯,在成長的過程中,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開心快樂地勇敢做真實的自己,不要被“懂事”桎梏,自由地成長,是孩子們的理想,其實也是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應當為孩子們創造的成長環境。
互動中現實的回響
南儷發現父親生病而情緒崩潰,一下戳中許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內心,進而衍生父母子女之間代際議題的討論,也令《小舍得》在教育的話題之外有了更廣的現實關照。
南建龍在兩個女兒之間努力扮演著“端水大師”的角色,特殊的重組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引發經歷相似的用戶共情,從家庭倫理的維度拓展了《小舍得》作為現實劇目的討論空間。
如果說戲劇的魅力是看著劇中人生活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自我代入而實現滿足;那么現實戲劇的魅力就是看著劇中人被丟進和自己相同的磕磕絆絆境遇里,跟自己一樣跌跌撞撞往前走,想放棄的時候能鼓鼓勁。
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方式,用戶感受的是“看劇”之外更多維、更多樣的參與空間和深度體驗感,也使得現實題材劇表現生活、關照生活的創作初衷得以落地——戲劇和現實之間的“第四堵墻”被打破。
觀眾深度參與其中并互相交流,甚至成為劇集創作的一份子。
或許一年之后,當我們再度打開《小舍得》,打開彈幕,看著劇友們共同創作出的《小舍得》,又有一番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