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的后浪該怎么浪?青云QingCloud給出答案

      2021-05-14 15:57:21

      數年以來,企業上云越來越熱,尤其在疫情的催化下,無論是在線辦公,還是網絡購物,都迎來了新一輪井噴式發展,而這背后最為離不開的,還是提供了基礎設施的云計算廠商。

      熱潮之下,投資者紛紛尋找機會,在云計算最為發達的美國,一系列中小型云計算明星股如Salesforce、Datadog、Cloudflare在云計算巨頭亞馬遜、微軟的樹蔭之下百花齊放般的成長。

      這讓股神巴菲特都動了凡心,接連打破自己的不碰科技股,不碰IPO新股的投資慣,大手筆買入新興云計算廠商Snowflake。

      美國云計算的后起之秀發展的如火如荼,云計算的另一個高峰中國,自然也進入了新廠商登臺表演的階段,而青云科技,正是其中一朵后浪,它究竟是找到了哪塊根據地,又準備向何處出發?

      公有云走向成熟,云戰爭已經走到尾聲?

      2006年,還被定義為購物網站的亞馬遜悄悄上線了一款產品:S3(簡單存儲服務),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占據公有云市場半壁江山的AWS(亞馬遜云服務)的第一款產品,允許其他網站在亞馬遜的服務器上存儲照片和視頻等文件。這款產品一開始并不為人注目,上線的一個月中有整整9小時中斷都沒有客戶發現。

      默默無聞的時間并沒有持續多久,再添加了更多功能以后,蜂擁而至的開發者就擠滿了服務器,讓亞馬遜從一個向消費者出售商品的電商公司,搖身一變成為向開發者出售算力的科技公司。

      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亞馬遜籌備這款產品已經4年之久。作為一個電商公司,亞馬遜經常遭遇的一個問題是電商的訪問有明顯的季節潮汐,部分IT資源不得不長期閑置,這讓貝索斯開始探索一個讓IT資源彈化,甚至出租共享的方案。

      14年后,這款不斷生長的產品貢獻了亞馬遜6成以上利潤,幫助亞馬遜一度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把創始人貝索斯送上了世界首富的寶座。

      在亞馬遜發布AWS的時候,它的同行,中國的阿里巴巴,也被高企的IT成本所困擾,2年后,一個名為“飛天”的項目就此啟動,阿里云誕生。數年內,騰訊云、青云、優刻得等云計算廠商也加入了市場,中國緊隨美國之后,成為世界第二大云計算市場。

      在云興起的第一階段,主流是被描述成新時代的電站和自來水廠的公有云,一個公有云廠商購置好龐大的存儲和算力,就可以成為各個需要IT資源企業的基礎設施。在藍圖中,每個企業本身的IT設施都是可有可無的,打開電腦,登錄購置好的公有云賬戶,獲得算力就會像擰開水龍頭獲得水一般簡單。

      在這個路徑下,公有云似乎已經講完了所有的云計算故事:

      財力雄厚的大公司利用規模效益開始大打價格戰,最終強者恒強的搶下全部市場。

      現實真的會直接奔向公有云大廠們的藍圖嗎?

      混合云戰爭大幕開啟

      2014年,一家叫Pivotal的美國云計算公司提出了一個詞“云原生”,很快這個詞就被發展出一整套技術體系,包括應用微服務、容器編排、聲明式API,在這些晦澀的技術名詞之下,一套新的IT思想在發展壯大。

      即從應用跑在本地服務器上,只是部分借用云的算力,轉變成應用直接在云端開發、編譯、運行,本地只是起到展示作用。也意味著應用在開發時,可以直接獲得來自云的無窮算力、存儲的支持。

      在2014年的時代,云原生還只是技術公司探討的一個概念,而在2021年,卻是每個技術公司都不得不面臨的一個浪潮:在5G等新基建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終端可以和云端進行高速的連接。

      云原生,意味著倒逼產業的全面云化,但有一部分企業,卻選擇自己掏錢,做起了私有云。

      直接原因是成本和合規。

      從成本上來說,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采購公有云的支出無疑會水漲船高,以至于企業發現自己建設私有云,或者采用穩態私有云+敏態公有云的模式反而更能夠省錢。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就如同企業人數少的時候,往往是向員工發放餐補來解決伙食問題,但企業一旦跨過了數千人的零界點,往往就會選擇自建食堂。畢竟對內自建食堂已經有了規模效應,足以攤薄成本,在外吃,始終要給商家留出利潤,成本始終不可能降到最低,云計算也是這個道理。

      另一點是可控與合規,在金融、能源、政務等數據安全敏感的行業,要實現全面上公有云,依然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倒不是因為公有云數據的安全不過關,在云計算已經發展了十余年的今天,這已經是各大廠商的基本功,但任何傳統行業向云上遷移顯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量行業的監管規則還沒有為公有云時代修改,數據不離屋依然是這些行業的標配要求。

      這種情況下,比起固執的說服它們上公有云,建立一個專為他們服務的私有云臺,顯然是更能滿足客戶眼下需求的做法。

      不過私有云帶來的問題是,業務彈受限,畢竟自己的IT資源池就這么大,擴容仍需要采購和部署時間。這個時候,混合云,作為一種兼顧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方案就被推了出來。

      混合云,理論上集合了兩者的優點:核心數據放私有云,非核心數據放公有云,可謂兩頭都有著落。

      這自然引起了企業的興趣,根據計世資訊的研究,預計在未來幾年,中國混合云市場將快速擴張,成為云計算的重要一極,2020年市場規模為253億元,預計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92.9億元,2020-2024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5.3%。

      Gartner預測2020年采用混合云的企業占比會達到90%。MarketsandMarkets預測,表明到2021年混合云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2.5%。各大廠商也紛紛加碼混合云,微軟推出了Azure Stack,IBM收購Redhat,AWS也推出混合云產品Outposts,混合云市場一時間涌入了諸多玩家競相攀比。

      這種熱度,不但體現在商業層面,甚至在政策層面,也非常明顯的體現了出來。在剛剛通過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以混合云為重點,培育行業解決方案、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云服務產業”。混合云,已經走到了政商兩熱的時間節點。

      但混合云,真的這么美嗎?

      青云科技,如何卡位混合云?

      看起來這么美的混合云,其實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兩朵不同的云,怎么才能和諧相處?

      對于企業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外面的公有云,和自建的私有云,往往基于不同的IT架構,連操作頁面都無法統一。

      這無疑是混合云行業的一個先天頑疾:云服務商往往采用“集成拼裝”策略,用API把不同的私有云,公有云,縫合在一起,本想著搞“無縫鏈接”,最后卻搞成了一個“縫合怪”。

      “縫合怪”的產生,是由于大多數云廠商的選擇了縫合的技術捷徑,而沒有從基礎架構做起打通幾朵云的資源池。

      青云科技(qingcloud,股票代碼:688316),在機緣之下,成為了混合云的卡位者。

      誰也沒有想到一家創業云廠商卻率先敲開了統一架構混合云的門。

      在2012年,阿里云這個龐然大物的技術研發進入高潮的時候,一位年輕的工程師走入了北京朝陽區工商局,他掏出注冊一個公司所需要的最低資本:3萬塊,注冊了一家云計算公司,將其命名為優帆(Yunify)。

      優帆日后改名為青云,而這位創業者就是青云科技的董事長兼CEO黃允松,他曾是IBM SmartCloud創始團隊成員,也是首席架構師,算是一名老IBM人,此時正帶著另外兩位IBM前同事一起創業。

      按照黃允松說法就是:世界的下一個浪潮。

      但愿景也好,浪潮也罷,都是不能當訂單吃的,相比之下阿里云、騰訊云起步就有自己下游作為天然客戶,但這家蹣跚起步的企業顯然還需要一個大客戶來滿足生存,私有云顯然是初期能最快獲取現金流的道路。

      青云科技切入私有云起源于一個奇跡般的故事,在2014年,招行的技術負責人剛剛上任,正為某大廠的私有云交付而焦頭爛額,聽到機會的黃允松在樓道里攔住了他,口若懸河的推介起了自己的產品。在一席長談后,這位負責人拍板決定,在極為謹慎的金融機構里,試用一下這個新團隊的產品。

      結果竟然是青云科技順利通過了驗收,這次成功不但讓青云回籠了幾百萬資金,更成為青云在金融行業開辟市場的金牌案例,青云科技隨即又拿下中國銀行,接下來,泰康保險、光大銀行、中國太也紛紛拋出了橄欖枝,一時間,青云科技成為了金融云里的“紅人”。

      金融行業,幾乎是所有行業中對數據合規、安全、快速反應要求最嚴苛的,從“數據不離樓”到“毫秒級響應”,都意味著私有云會是行業的首選。這種開局倒逼著本來想干公有云的青云,成為了一個私有云專家。

      在感受了諸多私有云客戶的需求后,青云科技在2014年,就在各家巨頭前做出了一個布局:搞公有云和私有云統一的架構。這點有多超前呢?直到這套架構成為了成熟產品,海外的亞馬遜在4年后才開始把統一架構的混合云產品提上議程。

      公私一體的混合架構只是青云科技混合云的一把武器,自主和擴展,也豐富了它的武器庫。

      自主,當初為了追求技術,青云科技沒有選擇二次開發OpenStack這種捷徑,而是堅持核心代碼100%自主創新、自主研發,完全國產化。

      擴展,青云科技在云臺的核心架構設計上率先同時實現了“無限擴展”(5000+節點)和“最小規模交付”(3節點)能力,這讓各個企業都能輕松玩轉私有云和下一步的混合云。

      私有云的眼下和公有云的遠方,青云科技早早的開始腳踏兩朵云。

      這兩朵云,究竟能把青云帶多遠?

      結尾:

      歷經10年多發展,中國云產業的發展終于誕生了規模上能與巨頭掰手腕的廠商,也誕生了技術效率上,獨具特色的廠商。這正是科技行業的魅力所在:

      云計算的大潮中,有開辟市場、教育市場的前浪,也會有服務細分行業,探究更多可能的后浪,這才讓科技的浪潮一次次向前推進,而不是在強者恒強的口號下,慢慢走向單一和沉寂。

      規模戰爭,不會是云計算的終章,為企業服務,不斷探索新技術的百花齊放,才是下一個時代的背景色。

      關閉
      精彩放送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视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亚洲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女搞男| 日本红怡院亚洲红怡院最新|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fuli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欧洲日韩|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成色在线影院|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高清美女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