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QingCloud容器平臺KubeSphere加速企業云原生之路

      2021-05-20 15:28:10

      從2006年谷歌首次提出“云計算”概念至今,云計算已經進入到第二個十年。

      十年間,包括亞馬遜、微軟、IBM、谷歌、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在內的全球互聯網巨頭,都將船頭全面調轉至云計算,紛紛下場身肉搏。 在激烈的商業戰中,云計算市場規模不斷增長,云計算產業逐漸走向成熟。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2020年的中國云計算市場,中國信通院云大所所長何寶宏所說“云原生的拐點已經到來”或許最為貼切。 當云原生以驚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各個行業之時,容器作為所有云原生技術中的“頂流”,無疑是最為各行業企業廣泛接受的云技術之一。

      據云原生產業聯盟發布的《中國云原生用戶調查報告(2020年)》顯示,60%以上的中國用戶已在生產環境中應用容器技術,其中43%的用戶已將容器技術用于核心生產業務。 有人說,容器將像服務器一樣,成為下一代云計算的基礎設施。但技術的世界如同永不謝幕的舞臺,新興技術始終是“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當下備受追捧的容器,能否推動著云計算領域走向新的高度?對于整個云計算行業而言,容器究竟意味著什么?

      云計算十年半路殺出一個“容器”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云計算幾乎重新定義了整個行業的格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降低對IT基礎設施的直接資本投入,不再傾向于維護自建的數據中心,而是開始通過上云的方式來獲取更強大的計算能力。 正如業界所期望的那樣,云計算將IT基礎設施資源變成了像“水電煤”一樣的公共服務,使得超級計算能力的自由流通成為可能。

      按時按需付費的計算自由,帶來的不僅是企業IT成本大幅降低,更降低了整個行業的技術壁壘,讓更多企業能夠更便捷地實踐業務想法并迅速推向市場。 在這一階段,以AWS、Azure、阿里云、騰訊云、青云科技等為代表的國內外云服務廠商引領了云計算的技術浪潮,為企業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托管云、混合云等多種形態的基礎云服務,滿足了各類企業對算力的強烈需求。 隨著企業上云成為大勢所趨,企業追求的不再是更為廉價的計算資源,而是思考如何用云計算為自身業務賦能。

      需求側的悄然變化,讓整個云計算產業從“單點突破”邁向了“整體效能提升”的新階段。但,這種跨越式的發展如何實現? 2013年,云計算領域發生了一件影響深廣的技術變革:容器。

      那一年,Docker發布,計算徹底擺脫了機器的限制,從早期的物理服務器、到虛擬機再到打包成一個個靈活的容器,實現了“舉重若輕”的轉變。 隨著容器技術地位的確立,2017年底,Kubernetes(以下簡稱K8s)在容器編排領域的勝利,標志著云計算正式進入容器時代。

      K8s很大程度抽象了基礎設施層,實現了應用構建、分發和交付的標準化。對于企業而言,在此之上可以快速、可復制地構建上層臺,大幅降低IT 實施和運維成本,提升業務創新的效率。 人們發現,K8s不僅改變了應用分發與運維方式,更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屏蔽不同硬件之間的區別,讓應用軟件可以在各種各樣的IaaS上滑遷移或擴展,進而達到所謂的混合云、多云架構。 如同當年安卓屏蔽了手機硬件的差異,大大簡化了應用廠商的開發成本,最終促成了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K8s的出現也為云計算進入混合異構計算階段提供了新的可能。

      隨著年來計算規模迎來重要拐點,AI、IoT等超大規模數據運算令算力規模幾何增長,云計算仍在不斷延展覆蓋場域,云(中心)、邊(邊緣)、端(場)沿用戶需求軸線不斷延展。 同時,在新基建和數字經濟驅動的全產業數字化趨勢下,云計算與產業深度融合,使得數字化和數據不再被禁錮在傳統數據中心的方圓之內。 這些需求都催生著新的算力臺,在更大尺度上安排算力的輸出、組織、調度及交付。至此,能夠覆蓋“云-網-邊-端”的新一代混合云成為了云計算的主旋律。

      而“半路殺出”的容器,在歷經8年磨礪后,終于與混合云形成了交匯。 正如上文所說,容器讓混合異構資源(物理機、虛擬化、云化、容器、邊緣、終端等)在應用層面被納管成為現實,數據得以遍布在“云-網-邊-端”的廣域空間內,使得云計算在大規模大范圍的鏈接能力、調度能力和交付能力成為現實。有了容器,新一代混合云就有了實現路徑。 容器,打開了通往云計算下一個十年的大門。

      合縱連橫容器進入戰國時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同當年的虛擬化一樣,容器迅速席卷全球,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新起點。 據Gartner預測,到2023年,七成的企業和組織將在生產系統中運行三個甚至更多容器化的應用程序。容器與K8s、微服務應用模式,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的三大核心驅動力。 在這股容器熱潮中,市場上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容器企業,以公有云廠商、容器創業企業、私有云廠商為代表,呈現三足鼎力之勢。 如同云計算最早誕生于互聯網企業,容器技術很早就在擁有互聯網基因的公有云廠商自身業務中得以驗證。

      由于公有云本身就具備彈、敏捷、快速擴展的特點,容器在公有云上的運行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一方面能夠直接調用公有云豐富的服務,另一方面公有云廠商以多年的技術積累和運營經驗為保障,可以有效保障容器服務的穩定。 這種“原生”讓容器幾乎成為了公有云服務的標配。如今,公有云廠商如:AWS、Azure、IBM、阿里云、騰訊云、青云科技(qingcloud.com,股票代碼:688316)等,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容器服務。

      而用戶對于公有云容器服務的接受度也非常廣泛,根據CNCF 2019年的Cloud Native調查,使用公有云運行K8s的用戶占多數。 與此同時,容器創業公司如:Rancher、靈雀云、時速云、諧云科技等扮演了探路者的角色,從容器技術誕生之初就涉足其中。

      經歷了容器從萌芽、膨脹、爭議到穩步發展的整個歷程,以中立第三方臺的方式為企業用戶提供容器服務,稱得上是容器界的先行者。 但與公有云廠商不同的是,容器創業公司不具備強大的物力財力和市場積累,為了存活下來很難避免項目制的運營模式。

      同時,由于缺乏大量的企業級客戶,其容器產品的功能、適用場景較為單一,企業服務能力也遜于大公司,這就導致了容器創業公司發展普遍后勁不足的現象。 相比之下,私有云廠商入局較晚,但如VMware這樣的巨頭仍在積極擁抱容器,將容器視為VMware基礎架構中的一部分,陸續發起了一連串的動作如:收購Pivotal;在最新版vSphere中支持K8s,推出 Tanzu 臺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私有云廠商的容器服務仍是基于自身IT基礎架構,與其私有云服務形成了強綁定,而這是企業用戶不愿意看到的。

      隨著容器技術和行業應用不斷走向成熟和深入,容器市場開始不斷洗牌,其中容器創業企業被大企業注資、并購的事件屢見不鮮,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失衡。 2017年11月,騰訊云領投容器臺靈雀云;

      2020年1月,阿里云領投Docker容器臺諧云科技。

      2020年7月,字節跳動全資收購容器臺才云科技(Caicloud);

      同年7月,SUSE宣布收購K8s管理臺Rancher。

      其中,2019年7月,IBM斥巨資收購紅帽(OpenShift),以容器和多云為目標的野心呼之欲出,一度在業界引發巨大反響。 收購之余,各大廠商也加快了自身容器服務與各種主流臺、操作系統的兼容適配。 一方面,公有云廠商陸續或者有計劃增加多集群管理功能,耳熟能詳的像AWS、阿里云、騰訊云,但這些公有云廠商更多的是對自己臺上的集群進行統一管理。 相比之下,青云科技選擇通過獨立發展開源的容器產品 KubeSphere,并通過將 KubeSphere在公有云上進行服務化交付(QKE,KubeSphere on QingCloud)。

      實現跨云的多集群管理,不僅可以管理自家的K8s,也可以納管其他云臺上的集群,如:OpenShift、Rancher等等。此時就可以看出獨立容器產品的優勢,天然的沒有綁定基礎設施,可以對接多種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私有云廠商開啟了與主流公有云和容器臺的集成之路。例如:VMware聯合AWS推出混合云服務,讓企業能夠在VMware和AWS上運行容器;完成收購的IBM和SUSE分別加快了自身云服務與OpenShift、Rancher容器臺的打通。 “神仙打架”的容器界,至此進入了合縱連橫的戰國時代,競合關系成為商業戰的主旋律。 但隨著混合云/多云需求的進一步爆發,公有云廠商開始在激烈的局勢中處于優勢地位。由于公有云廠商擁有云原生基因持和更加開放的態度,其容器服務也更符合市場對于新一代混合云的期望。

      選對路線實現彎道超車

      如今,幾乎所有公有云廠商都意識到,容器業務決定著未來的生死。各個廠商都在頻繁迭代容器版本,每個月都有數個動態發布,緊跟開源社區最新步伐。 但要做好一款強競爭力的容器產品,并非易事。 最早大家面臨的是技術路線問題。

      在容器熱潮早期,始終存在著多條技術路線的競爭,例如:容器進行時技術包括Docker、Containerd、CRI-O、Kata等,容器編排技術包括K8s、DockerSwarm、Apache Mesos、Cloud Foundry、OpenShift等。

      面對各有優勢的容器技術,大多數企業用戶和云廠商在構建容器服務時,都經歷過痛苦的技術選型之路。 KubeSphere容器臺產品負責人于爽表示,青云科技從2017年起就在自己的云臺上搭建了容器服務,最初是基于LXC(Linux Container)這一容器技術構建的。

      但是隨著容器市場走向成熟,K8s逐漸成為主流。2018年4月,在青云科技內部,經過長期的調研,也確立了K8s的技術路線,正式立項KubeSphere項目。

      KubeSphere 容器臺產品負責人 于爽

      開源還是閉源,也是企業和廠商在采用新技術時,難以避免的一個技術路線問題。 KubeSphere 容器臺研發負責人周小四發現,盡管K8s已得到了市場的主流認可,但是各個廠商基于K8s做出來的產品離用戶期望差距很大,青云科技依然有很大的機會。

      同時,K8s是一種開源技術,這意味著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看似“晚到”的KubeSphere,其實并沒有“遲到”。 而開源技術也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K8s作為云原生開源技術中的一環,無法獨立存在,而是與云原生生態中所有的技術形態息息相關。“縱觀整個云原生的生態。

      所有的參與者都是以一種開放的方式去促進生態發展,K8s的成功也在于這一點。如果我們采用一種封閉的態度去做容器,其實是自斷手腳。”于爽表示。 因此,KubeSphere 項目從第一天開始,就全面開源,來自開源、堅持開源、回饋開源。 但項目進展并不順利。在推出的第一年,KubeSphere幾乎沒有增長量。 “那時產品本身在打磨,相當于‘缺胳膊短腿’,其實還在追趕競爭對手的過程中”,于爽分析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開源社區運營毫無經驗,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和商業化運作方式完全不同。” 直到2019年4月,沉寂一年的KubeSphere才開啟了第一個發布會。

      周小四終于可以自信地說出,KubeSphere是和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容器產品,而且在那一年,KubeSphere決定100%開源,并成立了專門的社區運營團隊。 隨著產品羽翼漸豐,KubeSphere以開源的方式吸引眾多開發者的關注,更多外部開發者加入到了KubeSphere社區中。

      至此,找準了技術道路的KubeSphere開啟了彎道超車,爆發出了驚人的“加速度”。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KubeSphere的下載量出現暴增,在GitHub上的Stars指標呈垂直曲線上升。 2020年,增長勢頭仍在繼續,KubeSphere的Stars數從2000多漲到了3700多個。

      據當時的GitHub搜索指數顯示,KubeSphere的國內關注度首次超過了OpenShift。

      那一年,KubeSphere還拿下了一批重量級的企業客戶如:中國人民銀行、中移金科等。 最讓于爽記憶猶新的是,當時去某銀行客戶提案,自己還沒開口,客戶內部的一個成員直接站起來,替KubeSphere做了詳細的介紹,后來才知道這位客戶原來是KubeSphere社區的用戶,是他主動幫KubeSphere在公司內部做推廣。 “這是一個非常良的循環。證明我們一開始走開源這條路,保持開放的心態是正確的。”于爽表示。 目前,KubeSphere的受歡迎程度仍在大幅上漲。截止2021年4月,KubeSphere在GitHub上已擁有5200多個Stars,Forks數量達到849個,下載次數超10萬次;

      KubeSphere的用戶在過去幾年內急劇上升,現在已經超過5萬個,其中國內用戶占比64%,海外用戶占比36%。 “除了商業上,在社區層面我們也收獲了很多”。于爽表示,在KubeSphere國內論壇上,每天都有用戶在上面交流,并產生了很多貢獻者。

      本來生活、中通、VNG等這些知名企業的研發人員,都自愿參與到KubeSphere的開發團隊中,為KubeSphere貢獻了重要的功能。 幾年,于爽還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幾乎每個企業客戶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這個容器產品有沒有改動K8s代碼”? 在開源領域,脫離開源上游,自行改動上層代碼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這意味著自行開發的分支版本可能得不到整個社區和生態的支持。 然而,開源文化在中國并不成熟,早期無論是廠商還是用戶,對于開源技術的開發管理規范都不熟悉。

      很多廠商在進入K8s等開源項目時,就擅自改動上游代碼,以快速獲得產品的能提升,并作為商業化產品售賣給企業用戶,最終造成企業IT轉型失敗的案例數不勝數。 “我們在產品之初也有過這樣的糾結,但最后決定完全尊重上游的版本,而不是去開發自己的K8s私有化版本,對于 K8s 的需求,我們會與上游溝通,通過貢獻代碼的方式實現共同發展。”

      于爽表示,雖然這條路走下來很艱辛,但是也收獲了正向的反饋:“第一,和上游保持一致,外圍的社區開發者愿意加入進來,也非常認可我們的開放度;第二,通過跟隨上游,我們能把新版本的優勢都體現到KubeSphere產品中,在用戶側獲得了很好的反饋”。

      隨著中國企業用戶的成長,對待開源技術逐漸有了正確方法。據TWT社區 2021年3月《六大行業企業容器云臺建設現狀與趨勢報告》顯示,生產中心正在建設容器云的用戶,傾向采用商用技術路線的高達64.71%。如KubeSphere這類始終采用開源規范的容器產品,逐漸成為企業采購開源軟件商業服務的首選。

      關閉
      精彩放送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18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自在线播放页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91嫩草亚洲精品|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亚洲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亚洲色欲或者高潮影院|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v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在线观看午夜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