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客戶的業務更多依托于云的架構,構架不一定是公有云,不一定是私有云,但一定是依托于云的彈性可伸縮性、成本無限降低的架構去構建的。”在青云科技(qingcloud.com,股票代碼:688316) KubeSphere 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于爽看來,云計算最大的困難不是搭建云平臺,而是將應用遷移上云。傳統應該遷移方式如果只是采用虛擬化和重新部署,無法發揮云計算的彈性、容錯和高并發處理等特性。
這也產生了云原生的概念,也是一套指導軟件構架設計的方法論、工具和最佳實踐,使得開發的軟件和“云”能夠天然的集成在一起,發揮出“云”的最大價值。在這其中,青云科技推出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就是云原生操作系統,企業客戶可以通過KubeSphere容器平臺在云上使用各類應用軟件。
于爽表示:“雖然KubeSphere容器平臺是一個產品,但其實給客戶帶來的是一個云原生團隊。”
幫助企業業務上云
2018年,青云科技首次推出KubeSphere容器平臺。彼時,青云QingCloud 科技CEO黃允松曾指著首次亮相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有些激動地對記者表示:“它將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
8個月后,青云QingCloud正式對外發布KubeSphere容器平臺高級版容器平臺2.0正式發布,并宣布KubeSphere正式加入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云原生計算基金會(下文簡稱 CNCF)。
隨后,KubeSphere容器平臺不斷進行迭代更新。2020年6月,青云QingCloud正式推出KubeSphere 3.0正式推出。作為開源項目的KubeSphere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解決企業混合云以及云原生應用的需求。
于爽介紹,KubeSphere是基于K8s為內核的企業級分布式多租戶開源容器平臺,提供簡單易用的操作界面以及向導式操作方式,在降低用戶使用容器調度平臺學習成本的同時,極大減輕開發、測試、運維的日常工作復雜度。
KubeSphere 對于企業為什么重要?于爽舉了一個例子,假如兩個人的團隊,一個人負責技術,一個人負責業務,其實是不需要KubeSphere,技術人員搞懂原生K8s內核,把自己業務跑上去就行了。
但如果是1000人甚至更多人員組成的團隊,運維部門有100人,業務開發部門也有100人。企業CTO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底層內核、K8s的技術,包括圍繞K8s構建的輔助性功能,比如監控、日志、告警等業務的框架,告訴這200人,讓這200人都像自己一樣厲害。
所以,企業需要一個媒介,而KubeSphere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幫助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把一個技術平滑地傳遞到企業里的各個部門。但是作為企業來說,可能很難做判斷、選擇和評估,企業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東西,KubeSphere把復雜度的都屏蔽掉了,交付給企業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此外,KubeSphere考慮的是從最底層提供穩定的網絡存儲方案給客戶。同時進行上層應用開發及管理,滿足客戶對各種場景的功能所需,從用戶的體驗上滿足客戶心理上的訴求。
為何能夠成功?
對于KubeSphere為何能夠取得成功,于爽總結了三點原因。
一是從產品層面來看,KubeSphere解決了“碎片化”的問題,注重客戶的使用體驗,形成了面向企業級最終用戶的產品。“經過三年迭代,我們打出了很多特色。產品本身,我們下夠了工夫,很少有to B企業在產品設計、產品體驗上投入這么大的精力和成本。”
二是從開源的角度來看,2018年誕生時,KubeSphere容器平臺就站在開源項目的角度做思考。KubeSphere青云把文檔、設計理念無限開放給社區用戶,耐心地與用戶溝通,了解需求。因此,KubeSphere容器平臺圍繞著K8s底層的基座標準是全球統一的。KubeSphere產品的開放性,打消了很多合作伙伴的顧慮,讓更多的合作伙伴愿意加入到生態中。
此外,KubeSphere經過三年的迭代,已經不是單一的產品了,而是衍生成一個產品家族。例如,KubeSphere衍生出一個新產品叫KSV(KubeSphere Virtualization),它主打的是虛擬機管理,可以獨立交付,單節點部署。
而KubeKey(交付引擎),能夠讓KubeSphere平臺在不同環境中交付,比如在鯤鵬、AWS、Azure上交付,或在其他基礎設施上交付。KubeKey作為交付框架,把很多組件打包在一起,基于插件機制,可以按需一鍵交付軟件包,與合作伙伴一起整合交付。
在即將舉辦的CIC(Cloud Insight Conference)2021云計算峰會上,青云科技將發布端到端的云原生戰略,同步KubeSphere及其他產品線云原生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