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初遇小鵬P7,或對它的顏值一見傾心,或對其巡航里程的看重,亦或是技術性能方面的其他優勢吸引,而沈東明則是因自己的核心需求——自動泊車而下訂。
當然,作為一名老司機,沈東明自然是沒有這個需求的,主要是他的老婆倒車水平比較一般,經常需要沈東明特意跑下樓去倒車,久而久之,沈東明就萌生了給老婆買一輛具有真正能實現自動泊車功能的車的想法。
不過,本來是計劃給老婆買的車,現在成了自己的日常座駕。在沈東明看來,科技向好,對人的“輔助”會越來越多。“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可以大大降低簡單重復,或者需要人高度專注的重復工作,未來人可以更專注于生活,和更具創造力的工作。”
小鵬汽車在春節開通的NGP自動駕駛輔助,也正是為了便捷車主而生。
對產品的敬畏 是高下立判處
作為一名從事AIOT工業電腦開發設計的管理者,沈東明所在的公司,主要是為企業、工廠配備工業電腦,比如人機交互、智能生產等領域,因此對于科技改變生產方式,有著深入的了解。
對于科技與人的關系,沈東明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不管科技如何發展,最終都是服務人類。當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甚至開始替代、取代人的工作時,人們將可以在重復工作,危險工作上花費更少時間,可以更好的專注于生活。“也許我們當下更多還在為物質財富打拼,而未來是追求精神財富的時代,因為科技帶來的物質文明,會讓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專注精神追求。而物質最終都會被消耗,唯有人類的文化才能真正的傳承。”
這就像前面提到的買小鵬P7的初始理由,就是為便捷老婆的汽車生活而做的決策。這其中也有一個過程。沈東明表示,自己很早開始關注電動車,但一直沒有購買的沖動。但這兩年,在他看來,電動車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可以“考慮換一種駕駛體驗。”
對于不同品牌的技術差異,沈東明并不擔心,在他看來,“當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市面上的同行業者,往往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因為技術是用“錢”可以買到的。而讓企業之間產生差別的,是企業對產品,技術,用戶體驗的敬畏。即使同樣的技術、零部件、供應商,公司管理者,員工對品控的要求是最終產品高低的分水嶺。”
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沈東明最先在去年是訂的特斯拉
MODEL3(參數|圖片),后來又覺得在國產化的背景下,應當為電動車國產化做點什么,起碼買國產電動車也是一種支持吧。不過,當時沈東明還不知道小鵬汽車,看過蔚來、理想,覺得車太大,不符合自己的需求。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小鵬P7,無論外形,還是各項工藝處理,都比特斯拉要強,價格也差不多。感受到小鵬對產品力的追求,又做了一番比較后,沈東明很快下訂。
當時由于老婆當時對小鵬還認識不足,并不支持他買小鵬。直到提車的前三天,老婆大人終于答應同他一起去看實車,結果一見傾心。但提車后,卻是沈東明常常在開。“老婆最近已經發話,4月要跟我換車開,已經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燃油車了。”
沈東明提到了自己個人體驗:人往往會有慣性,因此對很多新東西新技術的體驗與適應往往需要一個過程。“開始總覺得不好用,一旦真的去體驗了,就會發現‘太好用了’。”就好像保時捷,冷車發動的時候發動機突突突的聲音,簡直像拖拉機一樣,但不會在意。會覺得這是特點,而不是缺點。 但是對新生事物,有時候優點也會覺得是缺點,比如一開始覺得只有寶馬的方向盤的重度是最合適,總覺得小鵬調教得太輕,但是開慣了,再回去開寶馬的方向,又覺得太重。 其實有些事情本身并沒有好壞,只是每個人的感受不同而已。
“實際上科技方面向好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了,我們還是應多去體驗科技的魅力。”沈東明總結到。
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
對于小鵬NGP自動駕駛輔助的體驗同樣如此。
沈東明說,自己平時開車主要是上下班通勤,走高速并不多,但還是一周會體驗到1-2次NGP。“現在的NGP還是駕駛輔助,而隨著它未來的不斷迭代,會越來越成熟,從而在駕駛途中最終解放我們的雙手。”
談到具體體驗,沈東明說,在NGP正式推送后,第二天自己就已經進行體驗。首次使用的用戶需要觀看安全提示視頻并進行答題,通過考核后才能在車輛中激活使用NGP功能。這在他看來,實際更多在傳遞一種理念,當前NGP是輔助駕駛,而不是自動駕駛,因此自己的安全意識不能丟。即使有一天做到真正的自動駕駛,人的安全意識還是不應該丟。
根據自己在高速路上的NGP體驗,沈東明表示,整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宜的,自動超車、自動限速調節、最右車道選擇、自動切換高速公路、自動上下匝道、變道自動緊急避讓等場景都有體驗,基本上很少需要接管。“當時全程只有到要進匝道的時候,我才開始接管。”
“至于很多人比較喜歡的全景路況顯示,我倒是沒有太大感覺,因為途中我比較少看電子屏,主要還是關注前后視鏡比較多。”沈東明表示,在高速上車比較少時,整體體驗還不錯。但一旦在城市高架道路上還是會表現得“不夠聰明”。“有些細節會比較突兀,比如在車比較多的時候,要完成超速,通知的同時,車就咔嚓過去了,開車的人可能還有點感覺,但坐車的人會感覺不舒服。”
此外,沈東明的體會是,NGP整體設計的邏輯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畢竟駕駛輔助是一個新的技術,人要改變習慣接受起來會有一個過程,需要有一個過渡。不過,也有值得吐槽的地方,NGP啟用過程中,會不斷檢查一次駕駛員狀態,提醒駕駛員輕轉方向盤,“設計本是好意,但頻次有點太高了,本來就在專注的開車,反而會要配合晃動方向盤,會是一種打擾。”
“按照現階段要求,可以給小鵬NGP打九分,但從整個成熟發展目標來講,還在6-7分左右,意味著以后還需很長的路要走。”他認為,細節才是最困難的地方。有時候技術的80%大框架出來了,但最后的20%細節部分,需要的時間或需占據整個研發過程80%的時間。
在沈東明看來,畢竟NGP還是未來自動駕駛的雛形,不能要求太苛刻。對于企業來說,要做對得起用戶的產品,而對于用戶來說,也要包容產品迭代過程中的“瑕疵”,這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相信NGP以后會越來越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