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博弈全面加劇,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科技安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度提及國家安全建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我們推出國家安全系列專題,分析能源、糧食、科技領域的國家安全現狀,同時展望安全主題下投資機會。本篇報告為系列專題的第一篇,聚焦能源安全領域。
我國能源資源較為匱乏、對外依賴逐年提高
從資源稟賦上看,我國富煤、貧油、少氣。我國煤炭資源儲量豐富,根據經濟日報的數據,煤炭占我國已探明化石能源資源總量的94%左右,遠大于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量。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年我國煤炭儲量為1432億噸,占全球比重達13.3%,僅次于美國(煤炭儲量占比為23.2%)、俄羅斯(15.1%)和澳大利亞(14.0%)。但我國人均煤炭資源不高,人均煤炭資源儲量為99.5噸,低于全球人均的137.8噸,更遠低于美國的人均752.1噸。同時我國煤炭資源在區域分布上北多南少,90%的煤炭資源分布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煤礦開采難度大、成本高,2018年我國礦井平均開采深度達510米,露天礦產量僅占16.3%,而美國礦井平均采深僅90米,露天礦產量占65%。
我國原油、天然氣資源貧乏。天然氣方面,從已探明儲量來看,2020年我國天然氣儲量較2000年增長了5倍,但占全球儲量的比重仍然不足5%。原油方面,從已探明儲量來看,2020年我國原油儲量259.6億桶,排全球第13位,但占全球儲量的比重不到2%。從原油開采來看,我國石油埋藏較深,加之地形復雜,開采難度較大。從原油品質來看,一般通過API來衡量原油品質,API數值愈大,表示原油越輕,品質越好。WTI原油API為42%,Brent原油API為38%,而我國大慶原油API小于35%,屬于中質原油,勝利原油API小于26%,品質相對更低,后續冶煉成本也會相對較高。
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油氣進口依賴度高。從生產端看,我國能源生產結構以煤炭為主,“雙碳”目標下,傳統能源生產占比逐漸下降,可再生能源生產占比逐漸提高,但傳統能源仍占據主導地位。原煤和原油合計占比從2010年的85.5%降至2020年的74.4%,水電、核電、風電合計占比從10.4%提升至19.6%。從消費端看,我國主要消費能源產品為煤、電力、原油以及天然氣,其中原煤消費占比在7成左右。隨著“雙碳”的逐步推進,傳統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呈現下降趨勢,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漸提高:原煤消費占比從2010年的76%下降至2020年時的68%,原油從9.3%下降至6.8%,天然氣從4.1%上升至6%,水電風電核電合計占比從10.4%上升至19.6%。
從進口依賴度來看,能源產品中煤炭自給率較高,2021年進口依賴度為7.6%左右,細分品種來看,動力煤進口依賴度為4.2%、煉焦煤為10.1%、焦炭為0.3%。但原油自2000年以來對外依賴度持續提升,2021年我國原油對外依賴度上升至72%,連續四年在7成以上。天然氣的對外依賴度也逐漸提升,這一方面由于煤改氣的政策導向下,我國天然氣需求快速提升,21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3334億立方米,是10年時的三倍多;另一方面,跨國境天然氣長輸管道、LNG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加速也為天然氣大量進口鋪平了道路,21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超過1500億立方米,較10年的166億立方米大幅提升,天然氣對外依賴度也從10年的15%上升至21年的45.8%。
“雙碳”目標下,能源變革正在發生。自2020年“2030碳中和、2060碳達峰”目標提出以來,“雙碳”工作一直是政府重點工作任務之一。“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結構將逐步改善,煤炭和原油的生產、消費比重還將持續降低,水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生產、消費占比還將逐漸提升。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建設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達895GW,占全球比重上升至32%,位居全球第一位。
我國能源安全面臨重重挑戰
復雜國際形勢是能源安全的外部威脅。石油和天然氣是我國當前階段的重要能源,油、氣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當前逆全球化思潮不斷蔓延,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多環節受阻,各國之間缺乏互信與合作,導致保護主義進一步成為主流。近期,地緣政治事件進一步加劇了主要國家的紛爭和對立。正如前文所述,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加劇了能源供應安全層面的挑戰。從進口來源構成看,我國原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非洲和俄羅斯,分別占21年原油進口總量的51.2%、15.5%和7.6%;液化天然氣進口主要來源于澳大利亞、東南亞和中東,分別占21年天然氣進口總量的39.5%、16.9%和13.3%。因此,我國油氣通道較為集中,且海上通道占比較高。來源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的油氣均通過途徑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通道運往我國。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全球范圍內博弈加劇的背景下,油氣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帶來的供應不確定性加劇。此外,油、氣這類大宗商品交易遵循著“東方交易、西方定價、美元計價、期貨基準”的格局,我國缺乏定價權,這嚴重影響產業發展、經濟安全與國際競爭力。
傳統能源增長空間小、戰略儲備資源少是內部隱患。相比發達國家,我國油、氣戰略儲備和應急儲備設施較少。2019年,我國包括國家儲備、石油公司和商業油罐儲油的庫存在內的國家總儲備約為80天的需求量,低于國際能源署對成員國儲備至少90天的凈進口量的石油要求。根據中石油集團主辦的《石油知識》雜志2022年2月的最新數據,世界上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經濟發達或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其中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石油儲備分別達到158天、161天和127天。按照《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我國分三期完成石油儲備基地的硬件設施建設,形成100天石油凈進口量的儲備總規模(約1.1億噸),當石油儲備三期項目全部完成時,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總容量將達到5.03億桶,但對比日本等發達國家,同時結合當前快速的需求增長,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不足與滯后尤為突出。此外,我國傳統化石能源現有技術的可采儲量低,且產出難度更大,預計增長空間有限。從19年可采儲量來看,我國石油的剩余技術可采儲量僅為36億噸,僅為世界平均可采儲量的1.5%;天然氣的可采儲量為8.5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可采儲量的4.2%。從19年可采儲產比看,石油儲產僅比18.7,遠低于世界均值49.9;天然氣儲產比為47.3,傳統能源增長空間不容樂觀。
新能源尚不足以替代傳統能源體系。當前我國新型能源體系發展已經取得較大進步,但相較于傳統能源規模仍小。從能源消費結構看,2020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6.8%,比2019年降低1.6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24.3%,比2019年提高4.3個百分點。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8億千瓦時,占總裝機發電量的44.8%,比2019年上升16.8%。從汽車消費結構看,2021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達350.7萬輛,2022年2月新能源車滲透率上升至19.2%。從發電量來看,當前我國火力發電依舊占據主導地位。2021年,我國火電發電量為48060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70.6%,水電、風電、太陽能分別占比15.5%、6.5%、2.2%。近年來雖然新能源發電成本降低,但由于新能源發電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特征,在當前技術水平和應用規模之下,難以成為支柱能源體系。首先,光伏、風電的發電量受天氣、晝夜等因素影響,具有隨機性、波動性的特點。新能源高比例并網將導致電力平衡較為困難,將導致發電波動大幅增加,增加了維持電力平衡的難度,對電網的調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第二,新能源發電需配合儲能技術使用,目前儲能技術限制多、成本高。抽水儲能和電化學儲能是目前最為重要的儲能方式、抽水儲能盡管具備成本低和轉換效率高的優勢,但高度依賴于選址環境、地形條件,且建設周期較長。而電化學儲能目前成本依然偏高。
政策梳理和行業投資機會
能源安全應關注能源保供和能源變革兩個方面。在發展新能源、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也要確保傳統能源供給充足。3月5日,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表示,“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確保能源安全,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十四五”規劃指出,要推進能源革命,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3月22日,《“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指出,到2025年,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能源儲備體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為保障能源安全,政策舉措陸續出臺,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①保證能源供應穩定。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2022年要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有效發揮煤電基礎性調節性作用,持續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1月發改委等部門也發布《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要健全能源供應保障和儲備應急體系,統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能源供應安全保障。②大力發展新能源。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和 3月能源局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共同要求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3月23日出爐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指出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③提高能源科技水平。20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就強調了要促進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的融合創新,推動能源技術革命。今年3月能源局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再度強調要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對加快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和完善能源科技和產業創新體系等方面也作出了具體部署。
“雙碳”目標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基礎上,持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立后破推動能源轉型。我們認為將對應以下領域的投資機會:
①保障傳統能源領域的供應安全。雖然面臨來自新能源的沖擊,但煤炭、原油仍是未來幾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支撐。《“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強調能源保障安全有力是“十四五”期間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并提出到 2025 年,國內原油年產量回升并穩定在2億噸水平,天然氣年產量達到2300億立方米以上等具體目標。能源安全地位突出背景下,油氣、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或將增強,能源供給端資本開支將有所增加。
②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保障能源供給安全的前提下,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助力綠色發展。具體來看,要推進傳統能源開發、生產、利用環節的提效減碳,積極探索煤炭轉化與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耦合利用,減少傳統能源產業碳足跡。21年11月國務院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③加快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隨著產業技術進步、效率提升,近年來新建光伏發電、風電項目成本不斷下降,當前已經具備平價上網條件,這將有利于風電和光伏等清潔能源推廣。政策支持下,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正在提速。根據海通電新分析師預測,2022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有望在71GW以上,同比增長約50%,2022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有望達80GW,同比增長超50%。隨著風電光伏建設的提速,新能源消納規模不斷加大,新型儲能也將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提出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達30GW以上,而21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僅4GW,儲能領域也將持續受益。
(作者為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內容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