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可以打敗世界上最好的國際象棋選手,但它們不能像嬰兒那樣感受一顆棋子。機器人靈巧性的缺乏,部分原因是人工“抓手”缺乏人類指尖的精細觸覺。當人們拿起和處理物體時,指尖可以指導手運動。
如今,布里斯托機器人實驗室開發出了高精度的3D打印手指傳感器,有望讓機器人的“觸覺”更加靈敏。
布里斯托大學的南森·勒普拉教授介紹:“我們這項工作能助力發現人類皮膚創造觸覺的復雜內在結構。”
人類皮膚的外表皮層和內真皮層之間存在一些突起。布里斯托的這項研究使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了模仿人類皮膚中的突起的皮膚,結合軟硬材料,創造出類似于生物學中的復雜結構。
勒普拉教授表示:“我們發現,3D打印的‘指尖’可以產生人造的神經信號,和真正的觸覺神經的記錄很相似。人類的觸覺神經從被稱為機械感受器的各種神經末梢傳遞信號,這些神經末梢可以發出信號,說明壓力和接觸的形狀。”
雖然該研究室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機器人皮膚仍然不具有人類皮膚這么高的精度,仍然有很多細節等待完善。
“我們的目標是讓人造皮膚與真實皮膚一樣好,甚至更好,”勒普拉教授表示。
該研究論文題為"Artificial SA-I and RA-I Afferents for Tactile Sensing of Ridges and Gratings",已發表在《皇家學會界面雜志》期刊上。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系:service@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