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甜味劑可減少添加的糖含量和相應的卡路里,同時保持又能甜味,但是其安全性一直存在爭議。
為了評估人造甜味劑的潛在致癌性,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NutriNet-Santé研究的102865名法國成年人的數(shù)據(jù)。NutriNet-Santé研究是由營養(yǎng)流行病學研究小組(EREN) 2009年發(fā)起的一項基于網(wǎng)絡的隊列研究。
參與者自愿報名,并自行報告病史、社會人口學、飲食、生活方式和健康數(shù)據(jù)。研究人員從24小時飲食記錄中收集了有關人造甜味劑攝入量的數(shù)據(jù)。在隨訪期間收集癌癥診斷信息后,研究人員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以調查人造甜味劑攝入量與癌癥風險之間的關聯(lián)。
他們還調整了一系列變量,包括年齡、性別、教育、體育活動、吸煙、體重指數(shù)、身高、隨訪期間的體重增加、糖尿病、癌癥家族史,以及能量、酒精的基線攝入量、鈉、飽和脂肪酸、纖維、糖、全麥食品和乳制品等。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與沒有攝入人造甜味劑的人相比,攝入大量人造甜味劑,尤其是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鉀的參與者,整體患癌癥的風險更高(風險比為1.13,95%置信區(qū)間為1.03至1.25),其中觀察到乳腺癌和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更高。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參考的價值。目前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fā)現(xiàn)并闡明潛在的機制。
題為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的相關研究論文發(fā)表在PLOS Medicine上。
前瞻經(jīng)濟學人APP資訊組
本文來源前瞻網(wǎng),轉載請注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lián)系:service@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