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剛過,教育部的一份文件引起關注。
新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增設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其中,根據不同學段制定了“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勞動”等學段目標,新標準于今年秋季學期起施行。
有年輕家長調侃道:小時候是父母做飯,長大了是孩子做飯。
聽起來很爽,但現實是,家長們也將迎來一段新的修煉歷程。
這次課程標準調整有何亮點?
時隔11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再調整。
調整之一是,勞動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課程分為四個學段,1至2年級為第一學段,3至4年級為第二學段,5至6年級為第三學段,7至9年級為第四學段。
各學段任務和目標層層遞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記者注意到,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已規定,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
那么這次課程標準調整,有何亮點?
涵蓋內容更加全面。勞動課程內容結構中,除了清潔整理、烹飪、使用電器等日常生活勞動,還包括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兩個可選項。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兩個任務群。
有更加系統的培養方式。以烹飪為例,任務要求學生們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擇菜、洗菜,到學會使用簡單的烹飪器具,學習用蒸、煮方法加工食材,再到能獨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至4道菜。
規定勞動課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這意味著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獨立課程。
三維打印、激光切割也得學?
勞動課程標準納入義務教育,家長們持何態度?
有的家長說,要笑開花了。雖然并不奢求孩子能分擔家務,但對勞動教育的重視,至少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動手的習慣,早早自立。
不過,父母們別開心太早。日常生活勞動,只是基本要求。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要求更高。
比如,農業生產勞動中,要求陽臺上養盆綠植,家里養缸金魚,問題都不大。但是,若要求種植蔬菜、養家禽,就該頭疼了。有家長感慨:這每家每戶沒個院子,還真不行。
這難度還能夠想象,有些無法想象。比如傳統工藝課程,列出來的項目有紙工、泥工、布藝、編制、陶藝、印染、皮影、木版畫、木雕、刺繡、篆刻、拓印、景泰藍、漆藝、烙畫等,工業生產課程包括木工、金工、電子、服裝、造紙、紡織等。新技術體驗與應用課程更是包括三維打印、激光切割、智能控制、數控加工、液態金屬打印等。
名目繁多的課程項目,有些聽都沒聽過。至于參觀養殖基地、參觀工廠、開展各個體驗日比如“銀行工作體驗日”“餐飲服務體驗日”、邀請專家指導,似乎可以預見,十八樣武藝樣樣全能的家委會,又要修煉到更高境界了。
當然,執行過程中,學校也會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為此,上述任務都設置了一定的開放性和選擇性。條件具備時,鼓勵學校課程內容涵蓋十個任務群。
家長:積極大過消極,希望別“內卷”
勞動課的回歸,總體而言,家長的態度仍然積極大過消極,期待大過疑慮。
一位年輕媽媽說,如果孩子愿意學的話,她現在可以先學習一下,畢竟她也沒什么可以教孩子的。
長沙市民田女士的孩子讀小學三年級,她表示,最近一年來孩子的勞動作業越來越多:“自從‘雙減’之后,孩子的學校推行每周有一天的無書面作業日,每到這一天,孩子的作業就是學習烹飪一道家常菜。”
“做飯、收拾房間這些是獨立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如果只靠家長教,我只能教孩子做我會的,效果還不一定好。如果在學校能系統地學習和接觸各個方面的勞動,我覺得挺好的,肯定對孩子成長有好處。”田女士表示,她很贊成讓孩子學習和掌握一些勞動技能,但也有擔心:“如果這些勞動學習和實踐全部都要在家里完成,并且需要家長拍照拍視頻,對我們家長來說肯定是額外的負擔。”
還有家長希望不要出現新的“內卷”:“會不會本來孩子只需要完成西紅柿炒蛋就行,結果‘卷’成小龍蝦、佛跳墻、文思豆腐?”“需要家長輔導嗎?家長不會的咋整?以后看來要去報個少兒新東方了。”
對中小學校來說,勞動成為獨立課程后,將面對新教材、新課標、新老師的情況,對師資、勞動課堂或場地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據了解,在2022年暑假時,湖南將舉行勞動教師培訓班,各中小學校都將配備專職勞動課老師。
此外,據湖南省勞動實踐規劃課題的張博文博士介紹,長沙很多中小學校已經有了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探索,比如在有資質的基地開辟土地種植果蔬鮮花,比如在“三點半”課堂購買社會服務的手工勞動課程等。未來,對于種菜養禽等勞動課程內容,學校可以通過跟基地合作來實現,或是整合資源將基地的課程師資引入學校。與此同時,也要考慮解決學生勞動的過程性監控、親子勞動和學校勞動如何規范、勞動教育與職業啟蒙教育的融合、工業與科技創新勞動實施等問題,讓勞動課程釋放更多的育人價值,讓“五育”并舉為中小學生的成長賦能。
不僅學做菜,還要能設計食譜
第一學段(1至2年級),要參與簡單的家庭烹飪勞動,如擇菜、洗菜等;
第二學段(3至4年級),學會做涼拌菜、拼盤,學會蒸、煮的方法,如加熱饅頭、包子,煮雞蛋、水餃等;
第三學段(5至6年級),做2至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還要會設計一頓營養食譜;
第四學段(7至9年級),能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獨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至4道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