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表態“要適時靈活運用再貸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我們認為會議重點在于“寬信用”,而非“寬貨幣”,對債市難言利多。
以往降準之前,國常會往往會明確降準
從歷史上看,2014年4月、2014年6月、2017年9月、2018年4月、2018年6月、2019年1月、2019年5月、2019年9月、2020年3月、2020年4月、2021年7月、2021年12月等多數降準之前,總理均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等場合明確降準,而此次國常會中并未提及降準,而是“再貸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
從國常會正文看,此次的三點具體措施均為再貸款等寬信用措施,也與降準降息關系不大。
2月以來,降準降息的窗口很多(俄烏沖突、股市波動、地產疲軟、多地疫情反復、金融委表態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節假日等),但為何到目前為止沒有降準降息?我們猜測,可能存在一些市場低估的制約因素。
“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指向“寬信用”
國務院常務會議“適時靈活運用再貸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下一句是“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按照2022年2月《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解釋,“這些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在促進信貸結構優化的同時,也有助于推動總量穩定增長”,表明“總量與結構”指的是“信貸總量”與“信貸結構”。
從當前經濟的堵點來講,我們需要的是寬信用主體。此次國常會明確了支農支小、普惠小微、新市民、保障性住房、重點項目建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科技創新、普惠養老等一系列寬信用主體,有助于社融存量增速重回上行,穩定當前經濟。
債市警惕調整風險
我們認為,此次國常會與2022年1月18日劉國強副行長講話類似,均指向“寬信用”,并非普遍認為的“寬貨幣”。
再貸款作為一種基礎貨幣補充方式,客觀上降低了降準的可能性。
對于債券市場而言,市場對“寬貨幣”預期高漲,然而政策重點在“寬信用”之時,往往對應“債市賣點”。
我們無法排除4月降準降息的可能性。如果“降準+降LPR”,參考2019年9月,對債市并非利多;如果降OMO、MLF,則大概率是針對短期疫情沖擊的一次性、臨時性降息,難以成為連續降息,仍然是債市的賣點而非買點。
2022年4月是美聯儲加息過程中難得的空窗期,如果4月降息仍然落空,則表明本輪穩增長的重心并非“寬貨幣”,而是“寬信用、寬財政、松地產”,對債市構成調整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