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疆吐魯番市南10公里處的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是世界海拔最低的沙漠植物園,園內沙漠植物種類繁多,花香濃烈。同時它也是中國沙漠植物基因庫,對荒漠植物起到了基因保護的重要作用。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兼具荒漠植物引種馴化、沙害防治研究、沙漠植物普及教育、觀賞旅游等多種功能。每年的3月20日至7月初,園內幾乎每周都有不同的植物開花,整個植物生長季花開不斷,花香綿延,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賞花觀景。
“這里原來是一片荒漠,因為吐魯番的沙塵比較大,一刮風以后,漫天飛沙,把周邊的農田都侵蝕了。后來想到通過荒漠植物移種的方法對風沙進行治理,建立了沙漠植物園,形成了固定沙丘。”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總經理鐘建疆表示。
據了解,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前身是吐魯番紅旗治沙站,建于1972年。當時的作用是為了防風固沙,有效阻滯風沙進一步前移。后來在此基礎上廣泛收集荒漠植物并進行引種馴化,建立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目前,植物園占地150公頃,已成為中亞荒漠植物資源(物種、基因)儲備庫、我國荒漠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基地和國家科普教育基地。植物園保存荒漠植物700余種,基本涵蓋了中亞荒漠植物區系主要成分類群,其中荒漠珍稀特有植物43種,特有種21種,殘遺種4種。
據鐘建疆介紹,沙漠植物園分為北園和南園。北園是學術交流、實驗研究、科普展示以及生活功能區域,部分對外開放。南園是沙漠植物園主體區域,包括沙拐棗、檉柳、鹽生植物、梭梭屬植物、補血草、禾草、桑葚等10個專類園區及人工灌木防風固沙示范林、坎兒井等旅游景點,大部分向公眾開放,有科學研究、科普展示、研學實踐和生態旅游等多重功能。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目前引種了包括沙拐棗、梭梭、刺山柑、白刺等在內的700余種干旱區代表性植物。“沙漠植物園之所以在春季很受歡迎,是因為沙漠植物在春天開花較早,4月到5月包括紅柳、沙冬青、沙拐棗都會陸續開花,而且有很多屬于蜜源植物,一開花會花香四溢,滿園飄香。”鐘建疆說。
游客高先生趁著清明節放假,特意到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打卡賞花。“黃燦燦的沙冬青很好看,也很香,令人賞心悅目。”高先生說,沙漠植物是很多花卉都不能比擬的,它們不嬌氣,葉子雖然短小,但莖部粗壯,根系發達,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研學旅游是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一大亮點。沙漠植物園利用獨特的荒漠景觀、豐富的荒漠植物資源及科研與人才優勢,設計了觀摩體驗、科技講座、科學考察、科學實驗4個類型10余個校外教育實踐課程,包括“草方格固沙與生物固沙”科學探究實驗、“日賞百花香·夜游星滿天”科考營、“用科學的視角了解荒漠里的生命”主題研學日、植物科學畫、植物標本采集與制作、植物園“探寶”等課程。這些研學活動將系統的科學知識、實地觀察、動手實踐融合在一起,讓青少年在大自然中感受與自然、植物的密切聯系。
“園區每年都會接待很多校外科學教育和參觀旅游。2021年,北京、上海、廣東一些學校的青少年來科普學習,我們利用講解等多種形式引導孩子們了解生命的頑強、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鐘建疆說。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先后被授予“國家級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野生植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基地”等稱號。此外,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還舉辦“維吾爾族與植物”文化展、“千年話桑文化”等特色展覽,均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與社會反響。
雖然陸續有游客前來賞花打卡,但據記者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當下,有確診病例報告、來自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進入吐魯番后要進行風險篩查,當地會根據風險情況進行評估,實施分級管控。同時,進入園區的游客也要出示行程碼、健康碼、核酸檢測報告,并測量體溫。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每天還會對園區進行環境消殺,切實保障游客的身體健康。
鐘建疆說:“我們開發旅游這兩年,最大的挑戰就是疫情,疫情導致游客量大幅下降,有時候一天只有幾十個人。最近新疆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都出現了確診病例,所以疆內游客數量明顯減少。期待疫情過后,沙漠植物園能迎來更多各地游客。”
(圖片由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