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下滑而經濟有望企穩回升的原因。
付凌暉指出,總的看,這些都是由于疫情沖擊帶來的短期變化,都是階段性和外在的。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付凌暉介紹了經濟有望企穩回升的具體原因:一是我國經濟體量可觀,抗風險沖擊韌性強。今年4月份,部分地區受疫情影響沖擊嚴重,但是從全國看,主要生產需求指標總量規模依然可觀,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9萬億元,進出口總額3.2萬億元,鋼材產量1.1億噸,原煤產量達到3.6億噸。二是基礎產業支撐有力,供給保障能力強大。疫情沖擊下,我國糧食和能源等基礎工業保持增長,為抗擊疫情、推動經濟恢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是市場保供穩價有效,社會大局總體穩定。關系居民基本生活的物資供應充足,市場價格基本平穩,維護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保障了社會大局穩定。基本生活類商品產銷持續增長。四是轉型升級態勢未變,新動能繼續成長壯大。五是宏觀政策調節加大,經濟運行有望加快改善。
下階段,推動經濟穩定恢復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加緊謀劃、適時實施增量政策,控住疫情,穩住經濟,保證發展安全,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運行的不利影響,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