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開“臨死股東大會”,上市公司公告上熱搜。
5月16日晚間,和而泰發布2022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時鬧出了烏龍,公告中將“臨時股東大會”誤寫成了“臨死股東大會”。
之后,和而泰重新發布該份公告并修正了上述問題。
公告的一字之差,引起巨大關注,讓股民“炸鍋”,網友直呼:“看來公告確實是手打的。”“公告有口音啊。”
事實上,“臨死”已不止一次出現在A股上市公司的公告中。記者盤點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上市公司公告。
5月16日晚間,和而泰發布一則將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公告,而這則公告的標題卻嚇壞了投資者。
公告一出,“烏龍”便在全網炸鍋。原來與和而泰將合作的北京中倫律師事務所在發布的相關法律意見書中,將“臨時股東大會”幾個字錯打成了“臨死股東大會”。和而泰證券部工作人員稱,“寫錯了,公司已撤回修改”。之后,和而泰重新發布了該份公告,對上述錯誤的標題作了修改。
截至5月17日中午休市,和而泰股價報14.25元,漲0.49%,總市值130.25億元。
公告“不走心”收到監管函
無獨有偶,將“臨時”二字寫成“臨死”的還不止和而泰一家上市公司,2021年內還有兩家上市公司也產生了筆誤。
洲明科技與中航重機分別在2021年4月28日發布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2021年4月)》公告和2021年3月23日《關于2020年年度股東大會增加臨時提案》的公告中,也出現了同樣的錯誤。
除了上述幾家上市公司,還有智慧松德、強田液壓等上市公司出現了類似的筆誤,這樣的失誤對許多股民來說可能是犯了“忌諱”。有網友調侃:“看來編輯人員沒有偷懶,公告確實是手打的。”“有口音啊兄弟。”
當然這種筆誤,一些心態好的股民或許可以接受,不過還有一些上市公司的失誤操作實屬讓股民覺得公司“不走心”。
2018年2月23日,激智科技發布《關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擬增持公司股份計劃的公告》,但是打開公告頁面,股民卻一臉蒙,公告顯示公司證券簡稱為張彥,甚至連公司全稱也從寧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變成了寧波張彥股份有限公司。
張彥何許人也?原來是激智科技的董事長。公告中出現如此大的紕漏,不知是編輯人員不認真還是公司董事會審核不認真。尷尬過后,激智科技終于進行了更正,但在更正公告中,又出現了低級錯誤。
在更正公告中,激智科技雖然將上一篇公告的錯誤進行了更正,但是頁眉部分的證券簡稱又變成了公司股票代碼。激智科技還提到給投資者帶來的不便,公司深表歉意,敬請廣大投資者諒解。公司今后將進一步強化信息披露事項事前核對工作,努力提高信息披露質量。這幾句話與新舊錯誤交相輝映,看上去實在是在啪啪打臉。
更離譜的是,激智科技筆誤過后還有信息披露失誤。激智科技在分別于2017年12月29日和2018年3月7日公布的《關于持股5%以上股東部分股權質押的公告》和《關于持股5%以上股東部分股份補充質押的公告》中出現了信息披露錯誤。原本應在“是否為第一大股東及一致行動人”一欄中填寫為“是”的寧波激揚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被填為“否”。
這一連續的錯誤讓投資者大跌眼鏡,堂堂上市公司,連公告發布如此事項都漏洞百出,投資者還如何信賴公司的其他工作。于是深交所也直接下發了監管函,要求公司及時整改。
董監高集體“加薪”幾十億
還有一則公告讓人哭笑不得,由于筆誤,公司董監高(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簡稱)集體“加薪”,薪資合計達到698億元。2018年3月菲利華發布年報,年報顯示,董事長吳學民110億元,總經理商春利88億元,董事、副總經理周生高79億元,財務總監李再榮78億元,董事會秘書鄭巍65億元等。14位董監高成員薪資合計達698億元。后經證實,原來是該公司將董監高成員年薪的表頭的單位“元”誤寫為了“萬元”。
業內人士表示,類似的信披疏漏無疑將會對中小股東造成不利的影響,很難想象他們會為中小投資者利益著想,理應遭到交易所通報譴責。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19日,證監會就修訂并發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簡稱《信披辦法》),并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信披辦法》明確了信息披露基本原則為“真實、準確、完整,簡明清晰、通俗易懂”。同時,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到,應該要提升信息披露質量。以提升透明度為目標,優化規則體系,督促上市公司、股東及相關信息披露義務人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公平披露信息。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完善分行業信息披露標準,優化披露內容,增強信息披露針對性和有效性。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優化信息披露編報規則,提升財務信息質量。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要充分披露投資者做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所必需的信息,并做到簡明清晰、通俗易懂。相關部門和機構要按照資本市場規則,支持、配合上市公司依法依規履行信息披露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