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龍”中成立最晚的云從科技即將成為繼商湯科技后,第二個登陸資本市場的玩家。
5月18日,云從科技正式開啟A股申購,發行定價為每股15.37元。以此次發行價總股本計算,云從科技此次發行市值約為113.8億元,作為對比,當前商湯科技市值已超1500億港元。此外,云從科技預計募資總額也較它此前遞交招股書時計劃的募資總額縮水20億元。
在人工智能賽道退潮以及外部資本環境冷淡的情況下,云從科技未來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充滿未知。但它也是為數不多明確給出盈利時間點的玩家,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部分投資者的擔憂。
募資額縮水超五成
在今年4月云從科技發布的招股書中,它本計劃的募資金額是37.5億元。不過在5月16日確定發行價和股本后,云從的募資額變更為約17.28億元,這比此前募資需求金額縮水超過五成。
橫向對比來看,“AI四小龍”中最先登陸資本市場的商湯科技在去年12月公布發行結果時,它的募資總額約為57.75億港元,并且它在香港公開發售和國際發售的股份均獲得了超額認購。
在5月18日的網上路演中,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就募資金額等問題向云從科技董事長周曦提問,他表示,本次發行定價是綜合考慮網下路演詢價情況、歷史估值情況、整體資本市場環境等情況后,發行人與主承銷商協商確定的。他還表示,目前整體二級市場投資環境出現一些波動,可能會對公司上市后的市值帶來一定的影響。
招股書顯示,云從科技的募集資金主要用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升級項目、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以及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對于募資額縮水是否會對投資項目產生影響,周曦對記者表示,公司將綜合考慮募集資金情況、自有資金情況、其他融資渠道以及公司未來發展規劃來確定募投項目的投資進度。
資深產業觀察家葛甲對記者分析認為,云從科技減少募資額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前資本市場處于冷淡期,公司募集不到此前計劃的數額。“在疫情、經濟下行、科技戰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如今的資本市場不再那么火熱,不太會出現此前超額認購、供不應求的情況。另外隨著人工智能的退潮,這個賽道在資本市場已從炙手可熱變得相對冷清。現在投資者投資意愿不強,并且云從科技跟別人相比差異化不明顯,上市后預計股價表現不太樂觀。”
不過,他認為云從科技募資額縮水對他們的項目規劃影響并不大。“因為這些項目都是計劃投入的,產生的影響無非是項目延后。重要的是,云從科技上市以后能夠獲得融資地位。”
何時盈利
不僅僅是外部環境,從云從科技所處的AI行業來看,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等特點也導致人工智能公司盈利不易。
不過,云從科技在招股書中結合目前的經營情況、在手訂單情況等,給出了公司扭虧為盈的時間點,它們預計2025年公司能夠實現盈利。周曦在上述路演中回復記者稱,公司目前的業績預測并未發生改變。
此外,云從科技財務總監兼董秘李勝剛也在路演中透露了公司的最新業績情況。2022年一季度,云從科技營收超過2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8%。他表示,預計今年全年公司實現收入16.82億元。這一數據相較去年增長近六成,但它們也預計今年虧損金額為6億元左右。
從云從科技的整體業務來看,它的主營業務包括“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其中,毛利率更高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是云從科技未來發力的重點,過去幾年,這項業務收入占比不斷提升。但去年它的收入占比下降至不到13%;2020年這一數字為31.5%。另外,這項業務的毛利率也從2019年的89.3%下降至2021年的73.99%。
周曦表示,2021年,由于當期公司客戶為提高軟硬件產品的適配性并解決實際痛點,以采購整體解決方案為主,導致公司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收入有所減少。
他對記者表示,公司聚焦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相關技術的研發,該業務毛利率較高,未來隨著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業務的收入占比提高,毛利率將有所提升。
葛甲對記者分析指出,AI企業做軟件有伸縮性,成本低收益高,例如商湯科技將自己的軟件能力打包,使用者需要有硬件接入。但他也認為,過于專注軟件并不是好事,人工智能產品需要軟硬件結合,如果長期不接觸硬件產品,軟件的開發也難以跟上市場需求。而云從科技軟件之外的收入占比較高,這也是它虧損的原因之一。他認為,云從科技需要平衡軟硬件產品的收入占比,改變自身的業務結構,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