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人民伴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手持彩色傘頭、揮動綠色綢扇,扭、擺、走、跳,英姿颯爽,在幸福和歡樂中陶醉,盡情揮灑內心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廣場舞《歡慶秧歌》帶給人們的普遍感受。
近日,第十九屆群星獎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門類決賽入圍作品名單公布,經過層層嚴格評選,陜西有7件作品入圍決賽;再加上廣場舞一個節目及群眾合唱一支團隊直通最終決賽,此次陜西共有9個參賽作品(團隊)殺入群星獎,數量位居全國第二,這也是近年來陜西入圍文化部群星獎作品數量最多的一次。
其中,由陜西省文化館、延安市安塞區文化文物館編創的廣場舞《歡慶秧歌》將代表陜西,于8月26日晚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覽山劇場參加本屆群星獎廣場舞門類的決賽。
(資料圖)
作品舞出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呈現新時代陜北生機盎然的景象。演員們將以團結奮進、昂揚向上的舞姿,舞動新生活,邁向新征程,讓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廣場舞《歡慶秧歌》
陜西省文化館發揮全省群文工作龍頭單位帶頭作用,由陜西省文化館副館長邵怡牽頭,與延安市安塞區文化文物館共同編創,帶領常年來活躍在群文一線的青年編導,編創廣場舞作品《歡慶秧歌》,意在展現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同時,弘揚延安精神,延續紅色血脈,讓紅色文化作為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
據悉,《歡慶秧歌》的創作過程艱辛且富有誠意。根據廣場舞群眾普及性的特點,創作團隊多次來到延安進行實地采風學習,加入群眾隊伍當中,與群眾共舞,與群眾共樂,感受新時代下豐富多彩的廣場生活以及群眾內心的滿足感、獲得感。隨后根據作品創作腳本,陜西省文化館兩次邀請省內知名專家對作品編創、音樂、服裝、道具等多方面進行研討。同時不斷吸納觀眾意見,多次與省外專家進行框架結構與藝術表現形式的溝通,吸取專家意見,不斷打磨提升作品。主創團隊更是深入基層,精心挑選每一位參演人員,演員涵蓋老中青以及少年兒童,既體現廣場舞的廣泛群眾性,增強作品效果,又表現了新時代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作品的排練是艱辛的,在不斷地打磨中一步步提升。舞段涉及傘頭、扇花、腰鼓多種陜北元素,傘頭和扇花多是雙人配合動作,男演員傘頭的轉動方向、高度、力度,女演員雙扇的運用、舞扇的節奏、腳下的步伐以及與男演員的交流互動,均需要多方的配合。經過反復溝通,編導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不同演員排練和理解的訓練方式,使不同年齡段的演員都能夠超水平完成自己的角色。
記者從陜西省文化館獲悉,在服裝、道具設計方面,《歡慶秧歌》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主創團隊經過實地考察,從陜西非遺布堆畫、剪紙、農民畫等活態文化中尋找設計靈感,通過提煉,將非遺元素、地方色彩融入于服裝當中。服裝從款式、面料、色彩三要素出發,既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又具有陜北秧歌傳統特色,同時滿足演員們的動作張力需求。道具選用男演員持傘,女演員持雙扇。紅黃雙色的傘通過男演員不同角度、力度的轉動表演,表達了豐收的喜悅。
《歡慶秧歌》的音樂編創以“唱紅歌、跳紅舞”為創作理念,以弘揚延安精神為創作主旨,選定《東方紅》《兄妹開荒》《擁軍秧歌》《高樓萬丈平地起》作為作品背景音樂,運用老歌新唱,時尚化、交響化的包裝方式,將傳統音樂重新搬上舞臺。作品以高亢悠揚的《東方紅》為引子,運用旋律鏗鏘有力、韻味十足的陜北嗩吶聲聲道出;《兄妹開荒》《擁軍秧歌》運用全新的編曲手法,散發出時代的節奏;結尾在《高樓萬丈平地起》熟悉的旋律中將音樂氛圍推向高潮,緊緊抓住時代的主題。
目前,根據群星獎決賽和群眾文化活動安排,廣場舞類作品的最后角逐將于8月24日至27日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覽山劇場開展,并于9月14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頒獎晚會及獲獎作品展演,公布第十九屆群星獎獲獎作品名單。
2022年9月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將在京津冀舉辦,而做好藝術節期間的第十九屆群星獎參賽活動,對于展現陜西群眾文化風采,提升陜西群眾文化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記者從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陜西省群星獎備戰工作自2020年第九屆陜西省藝術節啟動,以群星獎評獎為抓手,兩年來通過完善機制、創新服務、培訓人才、作品研討等,充分調動了全省廣大基層群眾廣泛參與群眾文藝創作的積極性,還將不斷加強全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普及推廣。
(陜西省文化館供圖)
延伸閱讀
公共 | 以劇目推廣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