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努阿圖,一個坐落在南太平洋西部的國家, 南緯13度到23度,東經166度到172度之間,南北距離約850公里。地處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以東1900公里,斐濟以西800公里,由83個島嶼組成,屬熱帶海洋性氣候。
大自然對瓦努阿圖的恩賜是豐厚的,不僅給了她豐饒的土地,而且給了她多樣的旅游資源。南邊的塔納島(Tanna)上的伊蘇爾火山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可親近的火山”,人們常把一睹這“上帝燃放的禮花”作為一生之幸。成龍的電影“十二生肖”的火山場景就在此拍攝。
在首都維拉港(Port Vila) 有在海平面3米以下坐落著瓦努阿圖水下郵局,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水下郵局。更重要的是瓦努阿圖的漁業資源極其豐厚, 由于澳洲政府的管制, 瓦國各種大型捕撈都是被限制的, 漁民只能通過釣來獲取漁獲。
還沒放假, 我和女朋友早早就定好了這次她畢業旅行的目的地--瓦努阿圖。
我們從布里斯班搭乘瓦努阿圖航空直飛到維拉港僅需2個多小時, 第一天晚上約12點到達酒店,我們收拾下就睡了,準備第二天的行程。 來到這種地方,睡眠就顯得不那么重要, 第二天一大早6點我就起床去酒店門口釣魚。
瓦努阿圖的酒店大部分都建在海邊, 基本上出了房門走兩三步就可以做釣了。清晨剛剛下過雨, 天空中出現了個橫跨兩島的巨大彩虹,也算是旅程中一個好的開始。
鑒于不清楚水下的地形和去年在斐濟的做釣經驗, 這種地方鲹科類的魚肯定少不了。首先,我拿出ima的7g波爬進行搜索,可是拋了近15分鐘也沒咬口。 當即馬上換成軟餌釣組搜底,沒一會兒就有一條貪吃的小牛港(Caranx ignobilis)上鉤了。
(拍完照,魚就被圍觀的土人要走了)
繼續做釣了約半小時, 陸續中了些同樣大小的小牛港, 就被女朋友叫去吃早餐了。
(女朋友也躍躍欲試的甩了幾竿,可惜沒咬口)
到了晚上,在郭哥的飯店飽餐一頓后, 便急忙拿上根釣竿奔至飯店后的小碼頭。
(滿滿一大盤椒鹽龍蝦,僅約200人民幣)
我快速組裝上夜光軟蟲, 朝碼頭燈光的陰暗交界處拋去。 第一桿就迎來了一個頓口, 沒中。 繼續拋, 水底不知名的魚沒放過第二次機會,馬上把餌叼走。這魚雖然有力,出了點線,但也馬上被我請上岸來。 用頭燈一照,新魚種入荷——黃足笛鯛(Lutjanus fulvus)。
拍完照后速速把這尾可愛的小魚放生,繼續朝同一個標點拋投。很快便又有了魚汛, 這尾魚逃竄的方式非常陌生,竿尖不停的抖動,我想應該又來新魚種了。果不其然,隨著一個長銀白色的身影靠岸,我的第一條竹莢魚(Trachurus japonicas)在瓦努阿圖上鉤。
(和日本常見的竹莢魚略有不同 )
隨后又陸續上了小牛港和火斑笛鯛(Lutjanus fulviflamma),給第二天的行程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對于我,路亞最大的樂趣是用假餌騙上不同的魚,收集魚種有時比追求巨物更合我心。
第三天一大早,我們早早地就搭上了去塔納島的飛機,這里有我們此行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地:火山。 塔納島上我們入住的是Evergreen Resort, 這個度假村面朝大海,一群群肥碩的鯔魚在潮池中悠哉地游著。
我感覺這潮池中必定有對象魚, 第一桿就把我們的老朋友黃足笛鯛請了上來。
女朋友也試了下, 第一桿當軟餌漸漸收進,領頭的大鯔魚竟跟到岸邊一口將軟蟲吸進嘴中, “臥槽”隨著我一聲大叫,卷線器開始吱吱地出線,我急忙叫女朋友穩住慢慢溜, 可到了第二輪沖刺,根釣用的小鉤根本撐不住大魚的蠻力,被咬斷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之后再怎么試,池中的鯔魚們也不再對路亞感興趣了。
剩下的時間就留給了火山的行程,近距離觀看活火山爆發,心中留下的只有對大自然的敬畏。
剩下的時間拍拍照,看看海。
在塔納島的第二天, 我起了個大早獨自一人去岸邊做釣。 由于被航空公司坑了,把釣大魚的的tulala72留在了主島,只能帶上根釣竿喝鱸魚竿去試試了。壓箱底多年的10元波爬被拿出來用,第三個竿就爆了個水花,波爬被咬走了,魚一點線沒出,一條勒氏笛鯛(Lutjanus russelli)被我強奸回岸。不出所料,這種珊瑚淺區簡直就是笛鯛和鲹科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