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和婚姻里的三類人
你是哪一種?
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做了這樣一項實驗:
被試者是一位年輕媽媽和她一歲大的女兒,母女倆來到一間裝滿玩具的房間,由一名研究助理接待,她們簡單做了交談。
然后,小女孩開始探索這片玩具天堂,她拿起這個,看看那個,嘗試各種玩具的玩法,還時不時瞟一眼她的媽媽。
接著,按照安排,媽媽走出了房間。女兒意識到媽媽離開后,立刻坐立不安,奔向房門,邊哭邊捶門,喊著要找媽媽。
哪怕研究助理用一大盒彩色玩具來吸引她也沒用,小女孩甚至還生氣地把玩具扔了出去。
又過了一會,媽媽回到房間,女兒立刻張開雙臂沖過去求擁抱,媽媽伸手抱住她并安撫情緒。
當小女孩情緒穩定后,她又重新開始專注地玩耍了。
這個實驗說明,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完全會被母親是否在場而左右。
母親是孩子的依戀對象,她的存在就像一個「安全基地」(secure base)。
可以使孩子來到一個陌生環境,也能自信地探索未知。
這種依戀效應在成年人中同樣存在,親密關系的伴侶往往就是對方的 “安全基地” 。
比如,當面對未知挑戰時,我們會希望得到伴侶的肯定和鼓勵;當深夜在小街巷行走,我們會下意識拉緊伴侶的手。
雖然每個人都希望伴侶能成為穩固的 “安全基地” ,但對方卻并不一定能夠履行好這個角色。
他們也許不能及時地,或以我們舒適的方式滿足我們的依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