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才開了不到兩個月的頭,世界就經歷了兩個大事件。一是湯加出現了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二是近期的俄烏緊張局勢,表面看來兩起事件毫無關聯,但是卻引發了一件讓人十分擔憂的問題,那就是糧食問題。在疫情的擾亂之下,全球供應鏈本就十分脆弱,突發性事件的出現也再一次將全球糧食價格推升至新高。
不過咱們國家一點不慌,在“雜交水稻之父”袁老的努力之下,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而且中國還有龐大的糧食儲備系統,光靠糧倉就至少可以吃一年,因此即使全球糧價高企,國內糧食價格依舊十分穩定。不過盡管如此,中國卻還在努力開發的新的耐鹽水稻品種——海水稻,這是為什么呢?
中國為什么還要種植“海水稻”?
解決糧食問題就要解決單產量和耕地面積這兩個問題,對我國來說,單產已經差不多被攻克了,因此現在最大的阻礙就是耕地面積。但是可利用的耕地土地有限,要如何解決呢?袁老很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普通的土地不行,那就研發可以在非常規土地上種植的水稻,也就是“海水稻”。
海水稻是一種可以生長在海邊鹽堿地中的水稻,先天的耐鹽堿屬性可以讓它面對更嚴峻的生長的條件,曾經被視為不毛之地的土地也可以變成高產的糧食產區。在我國,大約有1億公頃的土地鹽堿度都很高。在以前,農民為了把鹽堿地利用起來都會用大量的淡水來稀釋土地,但是這樣既不能提高產量,還要浪費很多的水資源,而“海水稻”不需要任何額外的人力物力就可以自然生長。
另一方面,與普通的水稻相比,“海水稻”的產量更高。比如,在去年天津市的試驗田中,每畝“海水稻”的產量就達到4.6噸,遠高于全國標準水稻品種的平均產量。
不過,海水稻目前在試驗期,但在相信在國家的強力支持下,大范圍的商業化種植很快就會開始。
為什么不能對未來的糧食問題掉以輕心?
就目前而言,中國的大米、小麥、玉米等口糧在國內的自給率已達97%以上,因此現在糧食肯定是夠吃的。但是著眼于未來,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首先,中國人多地少,隨著人們消費升級,未來將面臨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中國目前依舊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國,占據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耕地面積卻只有不到全球的10%,也就是說,人口數量和耕地面積嚴重不平衡。隨著現在中國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糧食的消費也開始慢慢增長,在糧食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未來的需求肯定會大于供應。
第二,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未來面臨的極端氣候問題將會越來越多,目前可用的耕地面積將會越來越少。過去,中國的水稻生產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然而在過去40年里,中國沿海水域的水位上升速度已經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因此可供水稻種植的土地勢必會減少。另有相關數據,如果全球變暖2攝氏度,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多達59厘米。因此,有限耕的土地在未來將成為全球各國共同面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