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的露營愛好者群體中,“野叔”的名字可謂大名鼎鼎。青海某4A級景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野叔是目前我遇到的最資深的露營達人和露營老炮兒。”
“野叔”真名叫張瑞冰,今年32歲,目前從事工程建筑設計工作的他在青海省西寧市長大,受當地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父輩影響,從小就迷上了野外活動。至今,他還清楚的記得,6歲多的時候,父親經常騎著摩托車帶他到附近的山里看風景,那時候會在草地上鋪一塊塑料布,把從家帶來的鹵肉、牛肉等食材放在上面開始野餐。在野外,他特別喜歡拿著望遠鏡看鳥、看河、看遠處的樹林,大自然的魅力讓他充滿向往。“那時候原始風貌比較多,露營的感覺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現在哪怕裝備再好,但是小時候的那種感覺真的沒了。”野叔說。
來自大自然的吸引力,讓野叔多年以后對于露營的熱愛發展到癡迷的程度。每到周五,他都會習慣性地把露營裝備放在車上,然后駕車出發,選一處野外風景好的地方,搭帳篷駐扎下來,休息兩天。據他描述,天亮之前,工作中所有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都豁然消失。
一次完美的露營出發前需要做充分的準備。“在戶外帳篷是最基本的,如果做飯還要帶炊具、食材,要是太陽比較曬或者下雨,搭建天幕是少不了的。睡覺的時候需要睡袋,取暖需要柴火爐,照片需要氛圍燈。還有一些桌子、小刀之類的物件。”野叔說。但他也表示,不要盲目的去買裝備,有的人甚至花上幾萬塊錢去買了一大堆裝備,最后發現其實真正能用的沒有幾個。
野外露營要防范野生動物的侵襲。去年4月,野叔獨自一人到青海湖湖邊露營,當時他將生牛肉放在帳篷邊上。凌晨4點多的時候,野叔忽然聽到外面有窸窸窣窣的聲音,等他穿好衣服準備要出去查看的時候,一個犬科動物的嘴突然伸了進來,將帳篷邊上一袋子牛肉拽走了。等野叔拿著小刀拉開帳篷的時候,隱約看到一條灰狼的身影已經跑遠。
這件事讓野叔感到后怕,他說:“青海湖周邊經常會有野生動物出沒。這件事讓我得到的教訓和經驗是,不要孤身一人去比較荒野、沒有管理的營地,或者比較大的森林公園去露營,因為有的時候會遇到你意想不到的情況。”
野外露營要注意用火安全。有一次,野叔在露營時半夜醒來,發現所用的柴火爐已經滅了,需要重新架火,當他把爐子點著后,有一根柴火超出爐門長度,當時沒有在意。結果出去一會兒的工夫,燒斷后的柴火掉到黑膠地布上,燃起了小范圍的火苗,幸虧野叔及時用鞋將火苗踩滅。
“在露營的時候一定要把柴火爐的明火控制好,爐門一定要關嚴,地上一定要放防火毯,防火的措施一定要做到位,弄不好真的會釀成大禍。”野叔告訴記者,“最好要放一個有國家消防認證的一氧化碳報警器,它在關鍵時候可以救你一命。同時,帳篷頂上的通氣孔不管什么時候一定要開著,不要為了取暖把通風孔直接封死。不管你是露營小白,還是老玩家,都要注重這一點。”
在野外露營時也不全是風和日麗,有時候也會遭遇惡劣天氣的考驗。有一次,野叔和幾個朋友在露營遇上了大雨,帳篷外全是泥水,帳篷里的地面也開始滲水,幾個人心情一下變得很糟。后來,他們在帳篷周邊挖了一個排水溝,把水引到別的洼地去了。野叔和朋友們在帳篷里喝酒吃火鍋,聽著外面噼噼啪啪的雨聲,心情轉好。“遇到這種事情,就看你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它。當然,如果雨特別大,帳篷也吃不住的時候,就必須要撤了。”野叔說。
野叔還建了4個露營愛好者微信群,人員總數近700人,這些愛好者年齡多數在20歲到30歲之間,最大的40多歲。每次要進行集體露營活動之前,野叔會在群里問:“這周有沒有一塊出去當鄰居的?”在他看來,露營除了能緩解生活、工作上的緊張壓力,還有很強的社交屬性。“好多年輕人都有點兒社恐,不愿意去交際,露營圈不一樣,進到這個圈子都能玩到一起,因為我們都懷著對大自然的共同熱愛。通過我們組織的露營活動還促成了兩對情侶,其中有一對兒都快結婚了,所以現在有新詞叫‘露營社交’。”
一次露營活動結束,會破壞草坪,留下很多垃圾,無形中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野叔目前正大力推廣“無痕露營”的理念。他說:“我希望傳遞帶走120%的垃圾;不要在草地上、植被上直接使用明火;不要在野生河流內洗碗;不影響他人,保持露營文明;不要去侵犯周邊的植物和小動物等無痕露營的價值觀,影響帶動更多露營愛好者不隨地丟垃圾,愛護好我們的家園,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
“今年如果疫情能順利過去,我希望能搞一個露營大會,把所有喜歡露營的人集結到一起,大家一起玩,一起交流經驗,一起暢想未來……”野叔說。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