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更是一個重要的民族符號——冬至。關于冬至的來歷和風俗你知道嗎?每年冬至到來時,人們都喜歡吃一些傳統食物,那么冬至這一天應該吃什么?快來看看吧!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由于陰歷陽歷的差距,在中國的冬至季節,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這一天夜晚十分的長。
在漢武帝時期,24節氣被用來指導農事的歷法,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時間法來劃分節氣,這樣一來冬至和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就被稱為了中氣,中氣之間再進行劃分,也就成為了24節氣,冬至只是其中一個,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個節日。
【資料圖】
冬至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冬至寓意是寒冷將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
冬至象征著團圓:冬至在古時候被認為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人們甚至將其稱之為小年,民間甚至有諸多的慶祝活動。所以冬至往往象征著團圓。
冬至吃什么: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南方有吃湯圓等甜食和喝羊湯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會吃餃子。
1、南方人在冬至則習慣吃湯圓。因為湯圓有圓滿、團圓的寓意,大家在這一天都會自己做或者在市場上買湯圓來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
2、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要吃餃子也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
冬至為什么吃餃子呢
傳說,有一年冬天,天氣寒冷,冰涼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掉。為此張仲景研制開出‘祛寒嬌耳湯’這個方子,在冬至那一天,送給那些凍掉耳朵的窮人。其功效又是為了治療凍爛耳朵,所以張仲景直接起名嬌耳。
隨著時代的變遷,包餃子的方法在不斷地變化,祛寒嬌耳湯也很少有人記得,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卻流傳了下來。
直到今日,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還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就不會凍耳朵”。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冬至后,開始進入一個更寒冷的階段。多穿點衣服避免著涼,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