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鼓勵以剪輯熱播影視劇為手段制作短視頻牟利的廣告在社交資訊平臺上比比皆是,令人不堪其擾。隨著短視頻走進千家萬戶,對影視劇進行拆分、解說、未經授權的二次創作以博取眼球的行為甚囂塵上,不僅破壞了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更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長此以往必將破壞文化產業生態鏈條。
《2021年中國短視頻版權保護白皮書》顯示,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12426版權監測中心對1300萬件原創短視頻及影視綜等作品的二次創作短視頻進行監測,累計監測到300萬個侵權賬號, 1478.6萬條二創侵權及416.31萬條原創侵權短視頻,涉及點擊量5.01萬億次,按萬次點擊10元計算,直接經濟損失達50.1億元。
“拿來主義”式短視頻,咋就屢禁不止?當前所謂的“切條、搬運、速看和合輯”短視頻,本質上都是截取、加工群眾喜聞樂見的長視頻的核心片段,這迎合了“快餐文化”下信息獲取“碎片化”的特征,成本低,受眾廣,輕輕松松獲取高額盜播利益,自然就會吸引侵權者趨之若鶩。而賺取補貼的產業鏈也隨之滋生,并衍生出剪輯收徒、插播廣告、帶貨等生意,利益鏈條盤根錯節。各種網絡盜版侵權行為越發猖獗,日漸成為文化產業肌體中的頑疾。
面對依然嚴重的短視頻盜版問題,放任自流絕非長久之策,響鼓重錘一掃不正之風已成大勢所趨。2021年12月15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了《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2021),列出21類100條具體“紅線”,為平臺審核短視頻提供了更直觀、可執行的依據。其中第93條規定,短視頻節目等不得出現“未經授權自行剪切、改編電影、電視劇、網絡影視劇等各類視聽節目及片段”的內容。新版《細則》為短視頻平臺審核提供了更為具體和明確的工作指引,釋放了積極信號。
由此可見,要想治理短視頻行業無序亂局,營造健康的網絡視聽發展環境,多方合力必不可少。近日,全國首例算法推薦案經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本案中,法院特別強調,短視頻平臺向用戶提供的并不僅僅是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而是同時提供了信息流推薦服務。涉案侵權短視頻的大范圍傳播,是用戶的侵權行為與上述兩種服務相結合的結果,平臺應對用戶的侵權行為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
對于短視頻平臺而言,建立有效的版權監測系統、提高投訴處理效率,對中國影視文化版權保護尤為重要,也是短視頻平臺持續良性發展的應有之義。必須明確的是,不論如何,只有構成合理使用,短視頻才能取得“合法身份”。作為短視頻上傳的“到達站”和傳播的“集散港”,短視頻平臺這一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遵守行業準則,履行法律規則,盡到較高的版權注意義務。短視頻行業也應加強行業自律,主動建立版權保護的過濾措施和行業版權規范,助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發展環境。
此外,對大眾版權意識的培養也迫在眉睫。近年來,短視頻異軍突起,為人民群眾享受視聽盛宴帶來了方便快捷的渠道,不少“消費者”也化身“供應商”,參與到短視頻創作之中。但新創作形式飛速發展的背后,普法工作卻有些追之不及,很多用戶實際上并不清楚短視頻侵權的邊界何在。針對于此,有關部門、行業和短視頻平臺應加強引導,通過用戶協議、彈窗提示等各種形式扎好法律的藩籬,在法治的軌道上增強大眾文化創造活力,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小道”“近道”不是妙計良方,向陽生長才能迎風飛揚。規范短視頻產品、保護內容創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相信伴隨法律規范的不斷完善、行業自律的持續提升、大眾意識的進一步增強,短視頻行業必將迎來的蓬勃發展的又一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