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統股份(002840)一個月內連拋兩份更正公告。
4月25日,華統股份發布包括《2021年年度報告》在內的5份公告的補充更正公告。仔細看來,這些問題公告,有的“缺枝少葉”、有的低級失誤頻現、有的直接“被遺忘”。
不久前,華統股份曾因2021年業績預告“大變臉”引發熱議。如今三番兩次信披差錯,不禁令人質疑該公司專業度究竟如何。
問題多樣!一個月內兩次更正公告
根據公告,華統股份于4月23日披露的《2021年年度審計報告》,需補充部分內容,《2021年年度報告》《2021年年度報告摘要》需更正部分內容,《2021年度財務決算報告》需另補充披露,同時更正引用《2021年度財務決算報告》披露鏈接的第四屆董事會第二十次會議《董事會決議公告》。
具體的,原定4月23日年報披露日,華統股份未上傳《2021年度財務決算報告》并作披露,而同日發布的《2021年年度審計報告》原應包含“一、審計報告”“二、財務報表”“三、財務報表附注”三部分,但披露版本卻缺少了第二、三項內容,這導致本應107頁的《2021年年度審計報告》僅顯示6頁。因此,華統股份現予以補充披露。
至于《2021年年度報告》《2021年年度報告摘要》,則共計出現3處更正。其中,“收入與成本”一節,單位由“萬元”統一為“元”;“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近兩年的主要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在年度報告批準報出日存續的債券情況”兩節中,本報告期、上年同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由“-237,857,039.1萬元”“44,586,860.37萬元”,分別更正為“-23,785.70萬元”“4,458.69萬元”。
筆者翻閱華統股份歷史公告后發現,類似低級信披問題并非首次。3月26日,該公司對《關于2022年度公司為全資子公司原料采購提供擔保的公告》進行更正,此前公告的全資子公司多項財務指標因為單位寫錯而出現萬倍“縮水”,如:實際為“10,151.01萬元”的資產總額,公告上卻顯示“10,151.01元”等等。
工作人員“無心之過”?律師:應加強信披人員培訓
對于兩次公告差錯的原因,華統股份首次解釋為“工作人員失誤,出現了部分筆誤”,第二次則稱“因工作人員工作失誤”。字里行間都在傳達一種“無心之過”。
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三條,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及時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披露的信息應當真實、準確、完整,簡明清晰、通俗易懂,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顯然,華統股份已背離相關原則,同時亦引發公眾關于其信息披露專業程度的質疑。譬如,對于短時間內密集更正公告之行為,有投資者評價道“又更正?不專業啊!”
兩份更正公告所指的失誤工作人員是否為同一人?公告發出前是否進行審核?如何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筆者就此撥打華統股份董秘辦電話,但未得到有效回復。另注意到,應協助董事會秘書履行信息披露等職責的必須崗位證券事務代表一職,已經空缺兩個月有余。
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主任許峰律師向筆者表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敏感、細致、復雜,應配備專業人士處理。筆誤類問題偶爾會出現,出現問題后整改即可。
許峰稱,“上市公司有必要對負責信披的人員加強培訓,如果相關人員不能勝任,應該及時換人。信披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基礎和知情權,上市公司應該重視,否則交易所以及監管機構也可能采取相關措施。”
伴隨財務不規范?21年業績預告預盈轉大幅預虧
值得注意的是,華統股份此前曾因業績預告“大變臉”, 不僅引發投資者熱議,更引來監管關注。
1月29日,華統股份發布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全年盈利1000萬元—1500萬元,然而不到一個月便匆匆修正。2月25日,該公司最新預計,全年凈利潤將虧損1.7億元—2.3億元,同比下降225.83%-270.25%。剛修正業績預告,次日,華統股份又宣布對《2021年一季度報告》《2021 年半年度報告》《2021年三季度報告》進行會計差錯更正。
2021年正式年報顯示,華統股份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3.42億元,同比減少5.59%;凈利潤則虧損1.92億元,同比下降242.46%,為2017年上市后首虧。
對于業績預告修正的原因,華統股份曾給出兩方面解釋:一是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方面,自2022年2月以來,我國生豬市場價格進一步走低,且近期降幅較大,公司管理層根據近期生豬市場行情,審慎評估生物資產的減值風險,對2021年末公司存欄的生物資產補充計提生物資產減值準備;二是政府補助方面,公司對前期取得的部分政府補助進行了賬務處理調整,將計入當期“其他收益”的部分政府補助調整計入“遞延收益”進行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