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傳統名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碧螺春。碧螺春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帶,古時候它還有個有趣的名字——“嚇煞人香”。
從“嚇煞人香”到“碧螺春”
碧螺春茶始于何時以及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王應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撰寫的《柳南續筆》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上,會產出很多株野茶,當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有一次,所采的茶葉多到筐都放不下,“因置懷間”,結果“茶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茶者都驚呼“嚇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到太湖,巡撫宋犖以“嚇煞人香”進呈,康熙覺得這個名字太俗,便改名“碧螺春”。
太湖洞庭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柳南續筆》上的傳說廣為流傳,清乾隆年間成書的《太湖備考》、清嘉慶年間成書的《清嘉錄》、清末的《郎潛紀聞》等諸多文獻中,均記載了相似的故事。
但是傳說中曾獻上“嚇煞人香”的巡撫宋犖在自編《漫堂年譜》中,記載了三次接駕康熙的詳情,都并未提及皇帝賜名碧螺春茶的事情?!峨S見錄》中則記載,“洞庭山有茶,微似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為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币矝]有記載康熙賜名的事?!峨S見錄》原書已失傳,相關文獻被記載于《續茶經》,而《續茶經》成書于1734年,年代要早于《柳南續筆》。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碧螺春確實曾有個廣泛通俗的名字“嚇煞人香”,至于是否由康熙皇帝賜名,就疑點頗多了,但當一則傳說趣聞卻無不可。
“四絕”美譽聞名中外
2022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項目涵蓋了碧螺春制作技藝等44項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此前,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藝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 于2020年入選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碧螺春一再獲得國內外殊榮與其采制技藝是分不開的。碧螺春茶的采制流程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傳統的采制技藝。其制作技藝分“采摘、揀剔、攤放、高溫殺青、揉捻整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摘得早、采得嫩、揀得凈”和“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藝的技術要領。
經傳統采制方法制成的洞庭山碧螺春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有“一嫩(芽)三鮮(色、香、味)”之稱。與其他茶飲不太一樣的是,碧螺春品飲時需先沖開水后放茶。當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花果香撲鼻而來,清香襲人。茶水入口順滑,味醇清涼,回味甘甜。
碧螺春“一嫩三鮮”
近年來,江蘇吳中不斷加強洞庭山碧螺春有關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工作,通過舉辦茶文化旅游節、開展炒茶比賽、制作手工技藝教學視頻紀錄片等,不斷傳承發展洞庭山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藝。如今,吳中區已經有國家級碧螺春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1名,其他各級各類碧螺春非遺傳承人10名。
航拍蘇州碧螺春茶園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北搪荽旱摹皣樕啡讼恪?,還將繼續流轉下去,經久不衰。
延伸閱讀:
非遺 | 品嘗非遺“中國茶”里的云南味道 遇見非遺 | 第一期:祁門紅茶制作技藝線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