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市尚未滿月的仁度生物(688193.SH)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328.02萬元,同比增長7.4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80.66萬元,同比下降13.5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610.08萬元,同比下降14.11%;基本每股收益0.56元。
仁度生物被稱為“國內RNA分子診斷第一股”,于3月30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發行價格為72.65元/股。上市當日,開盤即跌破發行價,截至當日收盤報64.76元,下跌10.86%,振幅11.01%,總市值25.9億元。截至4月27日收盤,目前最新股價為48.18元,總市值為19.27億元。
就第一季度業績相關問題,記者致函仁度生物,其證券事務代表石飛在采訪函回復中表示,公司今年一季度營收較去年同期實現了一定增長,但凈利潤較同期略有下降,主要由于公司新冠檢測試劑盒售價較同期有所下調,使得該產品毛利率有一定下降。
而對于股價的波動,石飛則對本報記者表示,二級市場股價表現受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需要投資者理性看待股價波動,并注意投資風險。
曾受益新冠實現業績爆發
公開資料顯示,仁度生物成立于2007年6月,總部位于上海,主要通過向客戶提供自主研發和生產的精準醫療分子診斷試劑和配套儀器以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
將時間線拉長來看,根據招股說明書,2018年至2021年,仁度生物營業收入分別為6934.34萬元、9916.81萬元、2.50億元和2.92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205.12萬元、373.92萬元、6137.65萬元和6461.89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37.43萬元、1366.52萬元、9260.82萬元和6461.89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的初期,仁度生物便成功研制出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RNA 捕獲探針法),并于當年3月26日獲批。據介紹,該產品可以結合公司AutoSAT儀器實現在單一反應管中自動化完成核酸提取與擴增步驟,在90分鐘內便可獲得檢測結果,并可以實現隨到隨檢、急診優先,適合于送檢零散、需要隨時檢測、對出報告速度要求較高的相關場景,如:醫院急診、發熱門診與海關入境通關等。
公司新冠檢測試劑產品的營收貢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因疫情原因導致醫院就診人數減少帶來的公司其他產品營收的下滑。因此在2020年,仁度生物實現業績暴增,營收同比增長約152%,凈利潤同比增長約1540%。但這也讓仁度生物業績的可持續性陷入質疑。
對此,仁度生物表示,后疫情時代,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的新冠檢測產品的市場需求仍然較大,但隨著新冠疫苗的普及以及政府部門對疫情的有效控制,預測新冠檢測試劑銷售收入相較于疫情時期可能呈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醫院門、急診等應用場景的檢測需求相比于大規模核酸篩查需求更具備持續性,仍存在進一步推廣的市場潛力,同時可以帶動AutoSAT儀器的推廣,而AutoSAT儀器可以搭載公司所有試劑產品。
隨著新冠疫苗的問世及國內政府部門對疫情的有效控制,公司新冠檢測產品的營收貢獻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但公司長遠發展并非依賴于新冠檢測產品;公司對未來業務發展及業績提升制訂了比較完備的計劃。具體表現在,隨著新冠疫情趨于穩定,公司在售的生殖道系列等主要產品營收已出現回升;公司自研并全球首發的乙肝 RNA 新產品已在持續推廣中,正逐步帶來新的營收貢獻等方面。
RNA分子診斷市場尚處早期
據石飛向本報記者介紹,仁度生物始終專注于RNA分子診斷領域,開發、推廣以RNA實時熒光恒溫擴增檢測(SAT)技術平臺為基礎的RNA分子診斷試劑和設備一體化產品。公司擁有核心自產酶的工業化生產技術,能夠保證公司試劑用核心原材料酶的充足、穩定供應,在實現較好的成本控制的同時,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石飛表示,目前國內RNA分子診斷產品主要用的還是把RNA逆轉錄為DNA后進行DNA擴增的技術,比如RT-PCR技術;其次是通過擴增RNA對RNA產物進行檢測,仁度的SAT就是這類技術。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RNA分子診斷市場僅處于起步階段。根據沙利文數據,目前,感染領域的診斷市場總體規模仍在不斷擴大,預計未來五年年均增速約維持在15%。以市場空間占比來看,免疫診斷為當前感染領域市場占比最高的主流診斷方式;而分子診斷則為感染領域市場規模增速最快的診斷方式,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20.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51.1億元,年均增速為 25.5%,而RNA分子診斷(恒溫擴增法)到2019年增長至2.9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分子診斷領域市場規模的年均增速約維持在23%,超過行業平均增速。
此外,感染領域的分子診斷按照細分技術分類來看,2019年,美國RNA分子診斷占比已達25%,而中國僅為6%,增長空間巨大。
對此,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向記者表示,國內分子診斷行業技術不斷創新、產業穩步發展,分子診斷技術的市場應用也在逐步拓寬至疾病檢測、腫瘤早篩、藥物檢測、出生檢測、動植物和食品環境安全檢測、司法鑒定等領域,從疾病檢測向生命全過程和食安健康監測等擴展,疫情普及了分子檢測技術應用,我國的分子檢測能力也大幅提高,分子診斷市場正發展成為最有前景的體外診斷細分領域,預計到2024年國內分子診斷市場規模將超過300億元。
但同時,鄧之東也坦言,我國分子診斷行業起步時間晚,市場發展尚不成熟,行業內各企業技術水平不同,發展質量參差不齊,行業集中度低,有待進一步健康、有序、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