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之后,大家陸續變成了「小陽人」,「陽過」、「陽康」之后還會變成「王重陽」嗎?再感染的機會有多大?癥狀會更嚴重嗎?傳染性會更強嗎?
再感染是指人體在前一次感染完全康復后,當體內的特異性抗體降低到一定水平時,再次被病毒感染入侵的現象,研究一般將新冠再感染定義為「新冠病毒首次檢測陽性90天后的感染」。而一般短期內出現的「復陽」,可能是病毒核酸沒有徹底轉陰,在臨界值處徘徊波動。
(相關資料圖)
圖源:Pace Hospital
陽過后,發生再感染的機率有多大?
新冠首次感染后會有發生再感染的可能,但在不同的研究人群和不同時間段中得出的結論不一。
大流行早期,美國對2020年13萬新冠感染者的研究表明,90天后發生再感染的機率是0.2%[1]。丹麥于2020年3-5月和9月出現了兩波新冠大流行,對近400萬人群和約1.2萬新冠患者的觀察性研究表明,發生再感染的機率是0.67%,首次感染對再感染的保護效果是80.5%[2]。
但隨著病毒株的變異和傳播力的增強,發生再感染的機率也在增加。英國最新的研究顯示,奧密克戎(Omicron)的再感染機率是18.0%[3],與意大利的數據接近(18.09%)[4],而以色列在BA.5流行時期的再感染率高峰約為20%。
以色列統計的奧密克戎不同亞型的再感染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研究的都是首次感染90天后出現再感染的機率,而新冠患者康復后短時間內抗體滴度較高、病毒尚未完成突變,發生再次感染的機率是很低的。
土耳其2022年對520例奧密克戎再感染患者研究發現,16.5%發生在首次感染后的3-6月內,而83.5%的再感染發生在首次感染6個月之后,其中首次感染后6-12月內、12月之后發生的再感染率分別為36.7%、46.8%[5]。
哪些人群發生再感染的風險更高?
新冠再感染與年齡、性別、免疫狀態、基礎疾病等因素有一定聯系。西班牙對2020年3-11月近3萬名新冠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發生再感染的平均年齡為41.5歲,85.7%為女性[6]。
意大利從2021年8月-2022年3月經歷了從德爾塔到奧密克戎流行株的轉變,對該時期840萬新冠患者的回顧性分析顯示,相比于120天內接種疫苗的人群,未接種疫苗和接種疫苗超過120天的人群再感染機率分別高2.9倍和1.5倍[4]。
該研究還發現,60歲以上人群發生再感染的機率較低,女性發生再感染的機率比男性高1.2倍[4]。
英國也在70-80歲人群中觀察到較低的再感染率,這可能與該人群高疫苗接種率[4]或之前感染導致的免疫保護提高有關[3]。
而英國在接種疫苗并感染過奧密克戎的青少年人群中,觀察到對奧密克戎再感染最高的保護效果,在接種第二針疫苗15-24周后保護效果為96.4%[7]。
此外,有慢性腎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支氣管肺病、神經病變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再感染的風險也會增加[8],患有這些基礎疾病的患者,需格外注意加強個人防護、盡可能接種疫苗,避免再次感染。
英格蘭不同年齡組人群在奧密克戎流行期的再感染率
護士和住院醫生再次感染風險很高
始終處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再感染情況,非常值得我們關注。意大利的最新研究顯示,2021年9月-2022年5月33.5萬例新冠患者和1.57萬例再感染人群中,醫護人員再感染風險是非醫護人員的2.38倍[8],這與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被病毒暴露的機會較多有關。
印度科學家在2021年12月1日-2022年2月25日奧密克戎流行期間,對1.1萬余名醫護人員進行的觀察研究發現再感染率為28.4%,再感染的風險與年齡、性別以及工作類型有關[9]。
大于45歲人群,比25歲以下人群的再感染風險低40%;女性再感染與男性再感染的風險比為1.6;護士和住院醫生的再感染率最高,分別為40.8%、38.6%,而醫學生/醫院行政人員為15.4%。
與醫學生/醫院行政人員相比,住院醫生、護士、研究人員的風險比(HR)分別為3.0、3.0、1.7[9]。
年齡、性別、工作種類都會影響醫護人員再感染風險
采取恰當的個人防護和手衛生,是預防醫護人員感染的最有效措施[8],由于我國醫療系統、生活習慣與國外的差異,如患者的口罩佩戴率較高、院感防控措施嚴格,我國醫護人員再感染的風險應該比國外低。
除醫護人員本身因素外,還需醫療機構提供更多的人力、防護裝備、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等,來進一步降低醫護人員的再感染風險。
首次感染之后,多久會發生第二次感染?
首次感染到再感染的間隔時間,取決于免疫保護的持續時間和有效性以及病毒的變異速度。
大流行早期,瑞士對2020年498例抗體陽性和996例陰性人群的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表明,抗體可將發生新冠再感染的風險降低94%,保護效果可持續至少8個月[10]。美國早期發現,新冠感染后抗體的保護效果在感染7個月之后仍有80%以上[11]。
但隨著病毒株的變異和免疫逃逸功能的增強、以及陽康患者體內抗體滴度的降低,首次感染的保護效果在逐漸減弱。
美國對2021年12月-2022年8月的追蹤調查發現,早期感染對再感染奧密克戎的保護效果有限[12]。印度調查了4例接種新冠疫苗后先后感染德爾塔/卡帕和奧密克戎 BA.2毒株的患者發現,與突破性感染階段相比,再感染前期其體內對B.1、德爾塔和BA.1的中和抗體滴度分別下降了14、12和117倍[13]。
卡塔爾最新的研究發現,早期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到再次感染BA.4或BA.5的間隔時間約為180天[14]。
卡塔爾人群早期感染Omicron后再感染BA.4或BA.5的間隔時間約為180天
與首次感染相比 再感染會更嚴重嗎?首次感染或接種疫苗產生了保護性抗體,理論上再感染出現嚴重癥狀的概率會降低。
大流行早期,英國2020年1月-2021年5月的監測數據顯示,再感染比首次感染的病死率降低了61%,在50-65歲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群中,再感染比首次感染的入院率降低了34-49%。研究還發現,老年人、女性、有基礎疾病是再感染出現嚴重癥狀的主要風險因素[15]。
印度2022年的最新研究顯示,1007名奧密克戎再感染患者中99.3%為無癥狀或輕癥,主要為發熱(76.2%)、咳嗽(64.0%)、肌肉痛(63.2%)、咽喉痛(59.3%)[9]。
印度的病例報道也顯示,在多次感染不同變異株的新冠患者中,臨床癥狀從發熱、咽喉痛、肢體疼痛、乏力逐漸減輕,最后一次感染只出現頭痛癥狀[16]。除早期感染產生的保護效果之外,奧密克戎病毒株致病力減弱可能也是導致癥狀減輕的原因之一。
印度3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癥狀逐漸減輕
再感染之后傳播給其他人的風險有多大?
再感染之后的傳播風險,取決于體內的病毒載量和整個人群的免疫水平,PCR檢測的Ct值越高,表示病毒載量越低,傳播風險也越低。
卡塔爾對2020年2月-2021年7月的38萬新冠感染人群研究發現,與未接種疫苗的首次感染人群相比,突破性感染、未接種疫苗再感染人群的Ct值分別高1.3-3.2和4.0個循環[17]。
美國的研究顯示,在奧密克戎流行期間,普通再感染和接種疫苗再感染人群的傳染性分別降低了23%和40%[18]。
再感染的傳染性降低,可能與感染者本身攜帶的病毒載量較低和群體免疫的保護效果有關。
研究組1、2、4顯示突破性感染和未接種疫苗再感染患者的Ct值更高
陽康后,需要打疫苗預防再感染嗎?
由于奧密克戎變異株流行時間較短,目前關于奧密克戎感染后接種加強針來預防再感染的報道較少,且對于預防效果尚有爭論。
已有不少研究證實新冠感染康復后,患者體內中和抗體的滴度會逐漸下降,如印度在6例接種2劑Covishield疫苗(印度血清研究所與英國阿斯利康公司合作生產)的奧密克戎再感染者中發現,接種第2針疫苗7個月后,IgG抗體滴度下降了2.8倍,對B.1、德爾塔、奧密克戎病毒株的中和抗體滴度分別下降了3.3、5.9、17.3倍,而再感染后中和抗體平均滴度從1.9顯著提升到2262,提示可能可以通過接種加強針,刺激機體產生新的中和抗體[19]。
接種2劑Covishield(科維希爾德)疫苗7個月后中和抗體平均滴度明顯下降
美國2021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4日對加利福利亞州監獄系統7.6萬人群的監測顯示,在未感染新冠或在德爾塔流行前感染的人群中,接種第三針mRNA疫苗,可將對奧密克戎的保護效果提升25.0%-57.9%[20]。
而墨西哥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在73例再感染醫護人員中,30.1%于再感染前的0-33天內進行了加強免疫,接種加強針對于預防奧密克戎再感染的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21]。
因此,對于該問題尚不能得出一致結論,再加上國內外接種疫苗種類的差異、未來流行株免疫逃逸能力的變化,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監測數據,來證實接種加強針預防再感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再感染最大的威脅,來自于哪?
近期,美國新增的病例中約68%由BQ.1或BQ.1.1這兩種奧密克戎新亞型引起的。而在新加坡、孟加拉國和印度在內的亞洲國家,奧密克戎新亞型XBB正在掀起新的感染浪潮。
2022年12月13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何大一團隊在《Cell》 發表題為《Alarming antibody evasion properties of rising SARS-CoV-2 BQ and XBB subvariant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證實了BQ.1、BQ.1.1、XBB和XBB.1這些奧密克戎亞型具有目前已知最強的逃逸中和抗體的能力,這可能是由于它們額外的刺突蛋白突變導致對疫苗接種產生的中和抗體具有更強的逃逸能力。
這項研究顯示,新冠疫苗及感染者血清對BQ.1、BQ.1.1、XBB和XBB.1的中和能力明顯下降,包括WA1/BA.5二價mRNA疫苗加強的個體的血清同樣如此。
這些人體的血清針對BQ和XBB的中和滴度,分別降低了13-81倍和66-155倍,這遠遠超過之前觀察到的任何新冠突變株的情況。
而能夠中和早期奧密克戎的單克隆抗體,對這幾個奧密克戎亞型基本無效。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奧密克戎BQ.1和XBB對當前的新冠疫苗(包括針對突變株的二價mRNA疫苗)以及新冠陽性康復者構成了嚴重威脅,而且目前所有的治療性單克隆抗體也對它們無效。
因此,BQ和XBB可能因為在逃逸中和抗體方面的優勢而在人群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新的主要流行株。
2022年12月19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曹云龍、謝曉亮聯合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團隊在《Nature》發表了一篇題為《Imprinted SARS-CoV-2 humoral immunity induces convergent Omicron RBD evolution 》的研究論文。
文中提出了「趨同演化」的概念,自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出現以來,其子代變異株井噴式涌現,BQ.1和XBB都是趨同演化的新型毒株。趨同演化之下,大量中和抗體藥物和康復者血漿已經「被逃逸」,這給新冠疫情的防控帶來了十分嚴峻的考驗。
該研究發現,病毒趨同進化產生的變異株幾乎逃逸了目前所有中和抗體藥物、疫苗接種者或康復者血漿,包括BA.5突破感染者血漿。
并且,由于「免疫印跡」現象的存在,奧密克戎亞型變體突破感染后產生的抗體多樣性逐漸降低,特別是BA.5突破感染,這表明當前的群體免疫和BA.5疫苗加強劑,可能無法有效預防奧密克戎趨同變體的感染。
另外,血漿中和數據也顯示,XBB、CH.1.1和BQ.1.1.10等毒株不僅逃逸了三針滅活疫苗接種者的血漿,也幾乎完全逃逸奧密克戎BA.1/BA.2/BA.5突破感染者的血漿樣本,顯示出極大的免疫逃逸能力。
這顯示,感染過BA.5.2和BF.7毒株的人,在未來這兩個新變異毒株流行時,可能還會重復感染。
總結
由于病毒的不斷進化和人體抗體水平的逐漸降低,在奧密克戎感染90天后存在一定的新冠再感染風險,但再感染的癥狀和傳染性都弱于首次感染,因此我們沒必要對再感染產生恐慌。
醫護人員、患有基礎疾病等再感染風險較高的人群,需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再感染。對于通過接種加強針預防再感染,還需更多的研究來證實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勤洗手、戴口罩、多開窗通風等,我們可以將再感染的風險盡量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Lawandi A, Warner S, Sun J, et al. Suspected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2) Reinfections: Incidence, Predictors, and Healthcare Use Among Patients at 238 US Healthcare Facilities, 1 June 2020 to 28 February 2021.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74(8): 1489-92.
2. Hansen CH, Michlmayr D, Gubbels SM, et al. Assessment of prot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 among 4 million PCR-tested individuals in Denmark in 2020: a population-level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2021; 397(10280): 1204-12.
3. Keeling MJ. Patterns of reported infection and reinfection of SARS-CoV-2 in England.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023; 556.
4. Sacco C, Petrone D, Del Manso M, et al.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ARS-CoV-2 reinfections, surveillance data, Italy, August 2021 to March 2022. Eurosurveillance 2022; 27(20).
5. Ozudogru O, Bahce YG, Acer O. SARS CoV-2 reinfection rate is higher in the 奧密克戎 variant than in the Alpha and 德爾塔 variants. 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2022.
6. Yuguero O, Companys M, Guzman M,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RS-CoV-2 reinfections in a Spanish region. SAGE open medicine 2022; 10: 20503121221108556.
7. Powell AA, Kirsebom F, Stowe J, 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symptomatic infection with 德爾塔 (B.1.617.2) and 奧密克戎 (B.1.1.529) BA.1 and BA.2 SARS-CoV-2 variants after previous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 in adolescents in England, August, 2021-March, 2022: a national, observational, test-negative,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8. Piazza MF, Amicizia D, Marchini F, et al. Who Is at Higher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Results from a Northern Region of Italy. Vaccines 2022; 10(11).
9. Malhotra S, Mani K, Lodha R, et al. COVID-19 infection, and reinfection, and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symptomatic infection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he setting of 奧密克戎 variant transmission in New Delhi, India.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Southeast Asia. 2022 Aug;3:100023
10. Leidi A, Koegler F, Dumont R, et al. Risk of Reinfection After Seroconversion t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A Population-based Propensity-score Matched Cohort Study.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74(4): 622-9.
11. Helfand M, Fiordalisi C, Wiedrick J, et al. Risk for Reinfection After SARS-CoV-2: A Living, Rapid Review for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Practice Points on the Role of the Antibody Response in Conferring Immunity Following SARS-CoV-2 Infectio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2; 175(4): 547-+.
12. Holmer HK, Mackey K, Fiordalisi CV, et al. Major Update 2: Antibody Response and Risk for Reinfection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Final Update of a Living, Rapid Review.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2.
13. Sahay RR, Patil DY, Sapkal GN, et al. Cases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with 奧密克戎 BA.2 post breakthrough infection with 德爾塔 and Kappa variants.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14. Altarawneh HN, Chemaitelly H, Ayoub HH,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 against 奧密克戎 BA.4 and BA.5 Subvaria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15. Mensah AA, Lacy J, Stowe J, et al. Disease severity during SARS-COV-2 reinfection: a nationwide study. Journal of Infection 2022; 84(4): 542-50.
16. Pandit P, Bhatt P, Sahay RR, et al. A case of breakthrough infection with SARS-CoV-2 德爾塔 derivative and reinfection with 奧密克戎 variant in a fully vaccinated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n 2022; 85(1): E15-E7.
17. Abu-Raddad LJ, Chemaitelly H, Ayoub HH, et al. Relative infectiousness of SARS-CoV-2 vaccine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reinfections, and primary infec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18. Tan ST, Kwan AT, Rodriguez-Barraquer I, et al. Infectiousness of SARS-CoV-2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and reinfections during the 奧密克戎 wave. medRxiv : the preprint server for health sciences 2022.
19. Shete AM, Patil DY, Sahay RR, et al. Waning natural and vaccine-induced immunity leading to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 奧密克戎 variant.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2022.
20. Chin ET, Leidner D, Lamson L, 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奧密克戎 from Vaccination and Previous Infection in a Prison Syste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2.
21. Ochoa-Hein E, Leal-Moran PE, Nava-Guzman KA, et al. Significant Rise in SARS-CoV-2 Reinfection Rate in Vaccinated Hospital Workers during the 奧密克戎 Wav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Revista de investigacion clinica; organo del Hospital de Enfermedades de la Nutricion 2022; 74(4): 175-80.
健康界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若違規轉載,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申紅衛
延伸閱讀:
3種暴發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或在美持續2年 60%-70%人口被感染后才能遏制 二次感染比例有多高?康復后是否會二次感染?關于“復陽”“二次感染”問題你需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