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狀態是不是倦怠、面垢油光、口苦口干、身重困乏、無精打采?如果你有以上的感受,那你可能已經中了夏季最常見的“濕熱”邪氣!
中醫認為,夏季濕熱邪氣盛行,容易侵襲人體,再加上夏季人們比較喜歡宅在空調房里,出汗減少,再食用涼的食物,導致脾運化不足或肝臟疏泄氣機不暢,濕氣停在人體內排不出,落在肌肉、筋脈、筋骨、臟腑等部位,人體就會出現倦怠、上火、無精打采等不適狀態,長此以往演變成濕熱體質。
【資料圖】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濕熱邪氣呢?如何排出體內濕熱呢?
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檢測:
面部:濕熱體質的人,面部容易出現油光、粉刺、暗瘡等問題,皮膚粗糙無光澤,毛孔粗大。
口腔:濕熱體質的人,口腔容易出現口苦口干、舌質偏紅苔黃厚膩、牙齦紅腫出血等問題,口氣重,味覺減退。
消化:濕熱體質的人,消化系統容易出現胃脘脹滿、食欲不振、小便赤黃、大便粘滯不暢或干結等問題,容易發胖或水腫。
情緒:濕熱體質的人,有身重困倦之感,且情緒容易出現煩躁不安、易怒易哭、失眠多夢等問題,心神不寧,注意力不集中。
教你4招,把體內濕熱排出去!
喝杯藥茶:
喝藥茶是中醫學中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選用具有清熱解毒、祛濕利水等功效的藥材組合而成的茶飲,可以調節人體內外環境平衡,在夏季喝藥茶,既能解暑清涼,又能祛除濕熱邪氣。比如王老吉廣東涼茶,由五指柑、火炭母、淡竹葉等十味藥材組成,采用傳統的廣東涼茶配方,經過現代科學技術提取而成。經典傳統又符合現代人需求的廣東涼茶,具有清熱祛濕、生津止渴、化痰止咳等多重功效,還有清利暑濕作用。純中藥制劑,涼而不寒,不傷胃,不損元氣。
遠離“熱”食,吃點“涼”食:
盡量避免吃一些辛辣大熱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蔥、大蒜等。此外,還應限制食鹽的攝入,否則會加重濕熱。濕熱體質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芹菜、蓮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還適宜吃些清利化濕的食品,如薏苡仁、蓮子、茯苓、冬瓜、絲瓜、苦瓜、馬齒莧等。
不貪涼,勤換衣:
夏季天氣較為悶熱,而長期處于寒涼的空調環境中容易損傷人體陽氣,尤其是汗出濕衣,毛孔舒張時突然進入空調場所更讓寒氣乘虛而入,容易引發感冒。所以夏季空調降溫要把握好以下2個原則:一是注意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空調的溫度也不要太低,以25℃~27℃為宜。二是不要讓空調風口對著頭部及背部直吹。
出汗后,衣服要勤洗勤換,要及時擦干身體,換上干爽衣服,以免出入空調場所或吹風納涼時著涼感冒。
運動調理:
濕熱體質患者大多不愛動,所以可適當進行運動來幫助排汗祛濕,建議可進行爬山、游泳、跑步等運動來幫助去除體內濕熱。運動時可根據個人體力情況來采取合適運動量,避免引發反作用。如果在運動過程中出現頭暈、心慌等身體不適,要馬上停止運動,以免發生意外。運動出汗后還應及時補充水分,特別是出汗較多時可喝適量淡鹽水以補充身體丟失的鈉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