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陰縣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基地建設,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的實施意見》,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發展規劃,重點實施了六大工程,堅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條生產生態和諧相融、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有機旱作農業道路。 山陰縣立足縣情,共投入節水資金近1億元,實現節水灌溉總面積28萬多畝,其中渠灌面積16萬畝,管灌面積12萬畝,膜下滴灌面積0.7萬畝;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共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20家,其中“513”龍頭企業18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12家;旱地谷子種植面積也由不足1萬畝發展到2019年的7萬多畝,農民年增收近9000萬元,1.9萬農戶戶均年增收4700元以上,為農民增收開辟了致富門路,2018年山陰縣被省政府確定為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2019年9月30日,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以中糧協〔2019〕10號文件,命名山陰縣為“中國富硒小米之鄉”。
提高重視程度,加大投入力度 山陰縣緊緊抓住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糧改飼”、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創建、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等利好政策,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大力實施以工補農,每年投入800多萬元,為旱地谷子種植免費提供地膜、復合肥和農機具補貼,統籌項目規劃、科學合理布局、精心組織實施,確保創建工作落地落實,為示范縣的創建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突出科技支撐,強化示范效應 省農大、農科院在合盛堡鄉建立了農科站,50多名專家輪流駐守工作,深入田間地頭,試驗示范農業科技,在我縣率先試驗試種滲水地膜旱地谷子,充分利用5毫米以下無效降雨量,使旱地變“水地”,出苗率和成活率是過去傳統種植的4—5倍,且無需除草、鋤耬,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畝產達800多斤左右。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科技知識講座,建立科技示范田,以示范效應帶動種植戶科學生產、科學管理,實現了“培訓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綜合效益,為有機旱作農業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扶持三產融合,構建服務平臺 山陰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大力扶持古城乳業、鑫霏農業、駿寶宸農業科技、惠牧源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資金、服務、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進一步增強其產業化發展的輻射面和帶動力。鑫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模式,簽訂訂單農業3.6萬畝,帶動農戶戶均增收4500元。惠牧源農牧專業合作社堅持“種養加銷”鏈條式循環發展,初步形成了特色富硒農作物種植、儲存、加工、銷售,牧草種植加工和奶牛養殖,農機服務,農業技術培訓、咨詢,電商銷售,農業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經營格局,實現產值1280萬元,入社的5000余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9萬元。駿寶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突出“高端智能、先進實用、性能優先、綠色環保”特點,購置先進農業機械,經營范圍包括土地整理、耕旋播種收、病蟲草害統防統治、飛防植保、秸稈綜合利用、牧草加工等。目前,公司已經形成了覆蓋山陰、應縣116個村、42個合作社、4000多戶農戶、6.4萬畝的托管網絡體系,構建起了惠及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
打造知名品牌,發揮龍頭效應 山陰縣緊緊抓住獲評為出口雜糧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大好機遇,抓好標準化基地建設,促進小雜糧增產提質。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搞好品牌建設、包裝提升和市場推介,在品牌、品質、品味上下功夫。支持和鼓勵企業參與各級農產品評優、評獎活動,著力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積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重點扶持“古城”乳業、“鑫邦”燕麥、玉龍土特產、泰昌農業等企業發展壯大。全縣特色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面積達到2.03萬畝,創建了“百匯農珍”“塞外火山土”“醇膳”等一批優質小雜糧農產品名牌,2018年11月5日,山陰縣被山西省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山西富硒谷子強縣”。 山陰縣將創新實施“2361”工作思路,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體現“山陰擔當”,為建設“塞上綠洲、美麗朔州”交好“山陰答卷”,以優異的發展成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朔州市建市30周年獻禮! 砥礪奮進鑄輝煌 —— 山陰縣7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陰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同成長,經濟實力節節攀升、社會事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改革創新,調整優化發展思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全縣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書寫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壯美華章。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70年來,山陰歷屆縣委、縣政府緊扣發展主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勵精圖治、艱苦創業,一路前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跨入21世紀以來,全縣圍繞建設“和諧、富裕、文明、平安”新山陰目標,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煤電、乳品、冶化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和農副產品加工、旅游兩大潛力產業優化升級,按照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實施“藍天碧水”工程。2018年,全縣通過搶抓機遇提升招商引資質量,真抓實干加快轉型項目建設,不忘初心全力推動民生工程,用實際行動凝聚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力量,縣域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獲得長足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逐步邁向總體小康。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591萬元,躍升為2018年的179.69億元,全縣地方財政總收入由1978年的308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15.46億元。
工農業經濟提質發展 1949年前后,山陰基本上以農立縣,無工業可言。農業生產是山陰的基礎性產業,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018年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抓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機遇,大力實施雜糧、飼草、蔬菜、中藥材“四大產業”振興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向提質增效轉變,農牧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1600.7萬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5.96億斤,奶牛存欄由1978年的761頭增加到2018年的8萬頭左右。同時,隨著產業政策的調整,工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工業經濟由快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8年,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各項工作,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全縣工業總產值2018年增加到170.88億元,工業主要產品原煤由1949年的1.26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2067.7萬噸,乳品由1978年的215噸增加到2018年的28萬噸。
城鄉面貌明顯改變 隨著經濟發展,山陰的城鄉建設日新月異,老城舊貌換新顏,美麗鄉村大量涌現,宜居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初,縣城較大建筑物(群)有縣醫院、岱岳中學、電影院、機械廠等。全縣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品位穩步提升。推進城市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先后建成西山森林公園、兒童公園、地稅文化廣場、火車站等標志性建筑。2018年,府東街跨線立交橋、世紀大道、王澗路等工程開工建設,虎山線鐵立交橋通車運行,完成駿馬路改造和21條小街小巷硬化,完成自來水輸水線后所段復線改造并投入使用,改造更新主要街道路燈1000余盞。美麗鄉村建設按照“三點三圈三線”總體規劃,共計投資5000萬元,完成19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開展造林綠化,完成整體造林2.5萬畝,栽植各類樹木250萬株。啟動實施西山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當年完成投資1.7億元。推進桑干河“清河行動”,實施河道疏浚、清淤、固堤、沿河公路建設、岸線綠化等工程,完成投資1.8億元。
脫貧攻堅成效明顯 實現全面進步,共享幸福生活,是山陰人民群眾夢寐以求的愿望。?自脫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全縣上下堅持把改善貧困群眾生存、生產和生活基本條件作為扶貧工作的突破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打響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精準脫貧攻堅戰。隨著脫貧工作的持續推進,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大幅躍升,貧困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貧困群眾精神面貌更是煥然一新。2018年,全縣按照“已脫貧的要鞏固、未脫貧的要攻堅、整體上要提升”的總體要求,持續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年退出貧困戶154戶343人,貧困發生率降為0.009%,如期實現貧困縣“摘帽”目標。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拔付資金766萬元,全面提升29個貧困村基礎條件,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952.3萬元,精準實施“八大工程二十個專項行動”,為327戶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1583萬元,為1195戶貧困戶累計貼息230萬元,實施“雨露計劃”,為369名學生發放助學金73.8萬元,為貧困戶繳納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住院津貼保險5744人、39萬元、理賠金額47萬元。
民生保障持續改善 70年來,山陰從貧窮走向富庶,從吃不飽到追求吃得好,從居無定所到安居優居,從盼穿暖到講時尚。城鎮居民生活蒸蒸日上,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49年為33.15萬元,人均3.14元,1997年為31702萬元,人均1571.97元,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3.36億元。195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元,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803元,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561元。改革開放后,全縣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加大民生保障投入,發展醫療、教育、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1997年,全縣不斷調整教育結構,加大教育投入,全縣“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評估驗收,全縣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書費、學雜費。2018年,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積極推行聘任制,加強崗位管理,高中教育辦學水平不斷提升。改革開放后,全縣城鄉衛生設施和醫療條件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絡,地方病、傳染病發病率明顯下降。2018年,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科學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基層衛生服務逐步完善,持續推進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新建縣人民醫院和中醫院綜合問診樓投入運營。全縣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和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全面啟動,改善面不斷擴大,群眾利益得到切實保障。2018年,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劃,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項社會保險擴面工作超額完成,全年投入各類保障資金9384萬元社會救助扎實有效。新建中心敬老院、25所農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改變的同時,公共文化建設也在不斷推進,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在2018年實現全覆蓋。
70年披荊斬棘,70年砥礪奮進。勤勞勇敢的山陰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努力拼搏,譜寫了一首首波瀾壯闊、氣吐山河的奮斗贊歌。邁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全縣上下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奮力譜寫山陰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