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內市場持續波動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參與上市公司定向增發(以下簡稱"定增")的熱情也有所消退。據公開資料顯示,5月14日,有7家公募旗下22只產品參與上市公司定增獲配。倘若拉長時間至年內來看,截至5月15日,公募基金參與非公開發行股票認購總額僅為279.35億元,較2021年同期下降近四成。值得一提的是,自再融資新規發布后,2020年至2021年期間公募參與定增的認購總額顯著遞增。有觀點認為,盡管目前公募參與定增情況不及往年同期,但由于公募基金更看重資產質量與投資回報預期,若2022年下半年市場環境好轉,公募基金參與定增的熱情或會有所回升。
多家公募宣布旗下產品參與上市公司定增獲配。5月14日,共有7家基金管理人發布關于旗下部分基金投資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告。其中,華夏基金旗下的華夏磐銳一年定開混合、華夏磐益一年定開混合參與了國金證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認購,認購數量合計為1708.78萬股,成本總額為1.42億元,限售期為6個月。
而易方達基金、中歐基金、博時基金、景順長城基金、國泰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旗下則有共計20只產品參加了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認購,認購數量共計1035.63萬股,成本總額為6.96億元,限售期均為6個月。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按增發公告日來看(下同),5月以來共計有15家公募參與了上市公司的定增,認購總額達37.32億元。雖然當前仍有部分公募持續參與上市公司定增,但整體來看,年內公募參與定增的熱情與2021年同期相比則有所消退。
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年內共有40家公募參與上市公司定增,認購總額達279.35億元。而2021年同期,則有52家公募參與定增,認購總額達456.47億元。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年內公募參與定增的認購總額較2021年同期有明顯下降,降幅達38.8%。這也是再融資新規發布后,公募行業難得一見的"定增"情緒受挫。
回顧此前,再融資新規于2020年2月14日發布,針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特定對象、發行價格,以及鎖定期等限制進行放寬。整體來看,再融資新規發布后,上市公司的定增對象由10名增加至35名,發行價格下限由"打九折"進一步下調至"打八折";認購對象鎖定期從12個月調整為6個月,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關聯方鎖定期由36個月下調為18個月等。
參與定增條件的放寬也一度提振了公募基金的積極性。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9至2021年度,公募參與定增的數量分別為30家、65家、62家,認購總額更是逐年遞增,由2019年度的167.1億元增至2020年度的892.26億元,并在2021年度成功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212.68億元。
整體來看,自再融資新規發布后,公募基金參與定增的熱情持續高漲,但為何近期卻迅速降溫?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認為,"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參與上市公司定增熱情有所降溫,可能與市場環境不佳、投資回報預期下降等因素有關。對于公募基金而言,在市場環境不佳的背景下,資產的篩選更艱難,且投資者參與熱情下降,對投資回報預期也會有所下降。因此,市場大環境對基金參與定增的熱情有較大影響。"
正如郭施亮所說,在年內市場持續震蕩的背景下,A股三大股指也經歷了較大的波動。據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截至5月13日,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的年內跌幅分別為15.26%、24.89%、29.03%。而2021年同期,A股三大股指的年內跌幅則依次為1.25%、3.82%、0.76%。
就后市公募參與定增的趨勢而言,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機構投資者對個股的選擇更加慎重,更加注重中長期回報。對基金管理人來說,選擇好的個股參與定增能夠獲得較好的回報。當前,部分機構投資者認為市場到達了一定的底部區間,因此從投資的角度而言,定增的吸引力已經在逐步增強,但是在不同行業和個股間的選擇或會呈現較大的結構性差異。
郭施亮也提到,由于公募基金更看重資產質量與投資回報預期,若2022年下半年市場環境好轉,公募基金參與定增的熱情或會有所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