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麥收嘞,開鐮嘍!”伴隨著一聲吆喝,靜海區拉開了麥收的序幕。收割機轟隆隆前行,高速旋轉滾筒將麥稈“大口吞下”,金燦燦的麥粒雨點般垂落在儲糧箱內……
(相關資料圖)
37萬畝小麥正豐收
靜海的4900多名學子剛剛結束高考,農民們就迎來豐收的時刻,可謂喜事連連。“麥收”寄托著農民的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37萬畝小麥,這是靜海今年麥收的“計劃表”。
“每年這時候是苦是累,但咱的好日子也是從這地里長出來的,現在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隨著合作社不斷壯大,咱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拖拉機手白林說。
在蔡公莊鎮四黨口中村的麥田里,收割機有序推進,揮開了靜海今年麥收的第一鐮。緊跟著,中旺鎮的蔡莊子合作社、唐官屯鎮的翔和家庭農場,大邱莊鎮津美街等合作社都將陸續開鐮搶收。這是全年農業的第一個“大忙”、第一場“硬仗”,靜海“三夏”麥收由此開幕。
“眼下,我們的1000多畝地就要完成收割了。這些年,合作社置辦了多臺新農機,農技專家給我們提供技術支持,最大程度實現糧食提質減損。”田埂上,合作社負責人周紹印笑容淳樸。
蔡公莊鎮副鎮長王永利接過話茬說:“未來半個月,全鎮將近3萬畝的小麥將全部收割完。期間,我們會做好服務保障,讓每一粒糧食都平安歸倉。”
周紹印是土生土長的靜海人,10多歲起就跟著家里下地收麥子。那會,他不管多忙,都要回家幫家里人割麥子,或者說是“搶”麥收,因為這個季節最怕下雨,一場雨下來,還沒收割的麥子就發芽了。
周紹印捏著未收割的麥穗,拍了一段視頻發在朋友圈。視頻里的麥穗很飽滿,鏡頭后他笑得可開心了。去年,合作社的小麥畝產在350公斤左右,他估計今年的產量不會低于去年。“今年4、5月份灌漿時,雨水足、天氣好,小麥長得有勁兒。”周紹印說。
今年,合作社種植小麥1000多畝,預計畝產能達到400公斤,按照每斤小麥1.27元算,拋去成本花銷,每畝地凈利潤能到200多元,給社里帶來200多萬收益。同時,周紹印還成立天津市農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為周邊合作社提供農機租賃服務。
從靜海全區來看,今年的種植面積37萬畝,比去年多3萬多畝,產量預計能比去年增加不少。
也正因如此,今年靜海的“三農”準備工作要比前幾年提前,為了就是在“搶收”的關鍵時刻,能全力以赴,提質減損。
農機、農技“雙保險”
其實,小時候“搶麥收”的急躁心情,周紹印現在也經常有。但現在不像以前那樣擔心,因為現在手里有農機,還有懂農技的專業人員,可謂上了雙“保險”。
面對天氣的“不確定性”,靜海農業部門提前備戰,組織農機服務小隊下鄉檢修農機1100多臺,協調12家農機經銷商備足易損零件。
靜海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淑云介紹說,全區現在有谷物收割機85臺、履帶式收割機29臺,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機設備早已在田地里待命,只要具備收割條件,隨時全力開動,確保每塊地皮都有機可用,應收盡收。
“夏收、夏種、夏管”中的每一個環節,靜海都頂著一股勁兒,不斷提高農業的機械化、精細化水平,增加農業穩定性。落實“吹哨報道”等服務機制,提前發現病蟲害、肥力不足等問題。廣泛鋪開農技科普宣傳,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村民收益。
稍微閑下來,周紹印打開了微信群,里面有最新的天氣預報。每天,氣象部門會把第二天的天氣預報發在群里,農技人員會根據天氣預報提供農業指導。要是碰上難題,一通電話,有專人上門解決問題。
從“等問題”到“找問題”,靜海扎實貫徹全市“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從根兒上解決農民關心的問題。
“針對眼下的夏收,我們延長了服務鏈條,從農機的電、油到糧食烘干,具體到每一塊地皮、每一輛農機,力促夏糧豐收到手,秋糧基礎夯實。”蔡公莊鎮農技包保人員許紅勝說。
據了解,靜海農業部門專門印發《靜海區“三夏”農機化工作方案》,組成專項組,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完善應急預案,及時處理各類突發情況。
就在“夏收”掀起熱潮的同時,“夏種”開始推動。已經收割完的農田,正進行麥田后期管理,抓緊騰茬搶種。“三夏”農事正由“豐收在望”變為“豐收在倉”。(津云新聞記者趙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