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晶
編輯丨小叮當
原油作為大宗商品之王,牽一發而動全身。近日,OPEC與俄羅斯就減產原油的談判“告吹”后,沙特再次打響原油價格戰。從中東到歐美,甚至到中國,全球股市陷入恐慌。
實際上,由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擴散,也一直影響著原油需求表現,市場對于疫情的恐慌使得油價大幅下跌。
油價到底跌到了什么地步?如果以30美元一桶原油來計算,則一桶油的價格不到200元,甚至比礦泉水便宜,日常喝的牛奶則比油價貴5倍。
此前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月份月報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增加量下調36.5萬桶至82.5萬桶,為2010年以來最低增幅。OPEC組織已經下調今年全球需求的增速為48萬桶/天。如果新冠肺炎的疫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2020年全球原油需求負增長也有可能性。
對于美國這樣的以石油為主導的大國,在油價下跌后股指暴跌,堪比金融危機。如果在3月底不能進行有效的協調,4月1號以后對OPEC+減產聯盟的產量就沒有任何約束。原油市場將面臨從寡頭壟斷市場轉向自由競爭市場的風險,價格下行的壓力將會進一步增加。
那么倘若油價持續保持在低位,究竟會帶來哪些連鎖反應?對中國、對目前的全球汽車市場,又會帶來哪些影響?
油價的“蝴蝶效應”
石油具有商品、金融和地緣政治三重屬性,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果將視角放在汽車產業來看,也影響到了整個生態鏈的細枝末節。從上游的化工行業、中游的生產制造,到下游的消費市場,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雖然石化行業上游行業包括上游開采、油田服務以及中游石油加工等行業將受損,但是大部分石化產品價格是由成本推動的,研究人士稱,油價下跌導致成本端下降,利好下游剛性需求的子行業。
特別是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的航空公司,在班機大幅減少、乘客寥寥無幾的背景下,原油價格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它們的救命稻草。對原油進口國來說,在航空運輸、航運、物流、下游化工產業鏈中如涂料、塑料、輪胎以及消費端的汽車等領域,油價下跌將較大程度的緩解通脹壓力,留出政策可騰挪的空間。
有分析稱,國際油價大跌,可以帶動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這樣可對沖一下我國國內目前居高不下的物價,截止一月份國內CPI價格已經達到5.4%,創下10年來新高。國際油價下跌可以導致成品油價格下降,進而傳導至各行業消費的方方面面,大幅拉低整體經濟運行成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抵消因為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
我國是原油消費大國,也是原油進口大國。國內成品油市場受到疫情影響,1月份中國原油需求量下降20%,即每天減少300萬桶,因此成品油消費受到抑制。此次油價下跌將減少中國在進口原油方面的支出,增加經常賬戶盈余。有機構預計中國將節省1100億美元開支,占GDP的比重是0.78%。
之前有專家表示,油價暴跌一定程度上會減緩中國新能源的改革步伐,甚至會導致新能源發展停滯,特別是新能源方面的研發進程,同時國家能源安全也將會承受巨大壓力。
隨著我們新能源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成本也出現了大幅降低。資料顯示,中國新能源發電的利潤率高達32%。這是支撐新能源行業高速發展的根本動力,并把中國送進新能源大國行列,但如果低油價對它構成沖擊,將會影響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
由于節能減排的大力實施,我國的新能源車保有量穩中有升,這才推進了整個產業鏈的快速發展。而燃油成本的下行預期,可能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燃油車主更換純電動汽車的意愿。
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周一發布的推文顯示,油價下跌對消費者來說是有好處的,但油價下跌對于幫助消費者從化石燃料轉向全電動汽車來說是一大不利因素。在原油價格戰下,9日當晚,特斯拉、蔚來盤前價格分別下跌超過13.73%、14.93%,而特斯拉也從最高的968.99美元一路調整跌至600美元附近。
短短一個月左右,特斯拉股價從900多美元下跌至600多美元,跌幅累計達25.85%,公司總市值縮水近338億美元。A股的特斯拉追隨者也受到牽連,昨日開盤,特斯拉電池新供應商寧德時代大跌7.02%,損失逾222億元的總市值。
買燃油車還是電動車?
最近,網上流傳了一分根據芝加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份研究估算:如果國際油價超過350美元/桶,那汽油車將會被電動車徹底淘汰。如果油價只維持在50美元/桶,那電動車就會步履維艱,直到電池技術取得質的突破為止。試想,如果油價維持在30美元/桶呢?
再加上補貼退坡、造車成本居高不下,消費者和投資者對于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向擔憂。油價暴跌對燃油車是利好,但對正在培育市場階段的新能源汽車是重大利空。這一點對美國這個石油消費大國而言,或許影響更大。要知道美國因為油價較低,讓皮卡和SUV盛行,消費者有更多的理由繼續選擇大排量的產品。
似乎可以預見,國際油價的暴跌對新能源的阻礙發展,會在美國市場得到更明顯的體現,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作為美國新能源的第一股,特斯拉應聲領跌的原因,這或導致未來特斯拉以及美國汽車制造商,在新能源發展上更加倚重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具備諸多特殊性。
一般而言,原油價格大幅下挫,在普通消費者看來,私家車的汽油價格或將隨之下降,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國際油價下跌再多,也與中國消費者無關。
數據顯示,國際油價從原來的最高160美元/桶,跌到現在的34美元/桶,國內油價卻一直比較穩定,這也引發了廣大消費者的討論。當然最后的結論并非桶貴了,實際上中國消費者在購買成品油時需要支付增值稅、消費稅、城建稅等費用,大概占了4成多。
而且,在這個基礎上,發改委將成品油調控上限定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即當國際市場油價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時,汽、柴油零售價格不降低;介于兩者之間按實際水平調整。
也就是說依靠一系列的調控,國內的油價受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并不大。回顧歷史來看,自2008年以來的原油價格快速下跌主要有4次,對于中國市場而言,這四次的“價格戰”對于中國汽車銷量也沒有直接的關系。
近兩年來,燃油車市場出現下滑,新能源汽車出現穩步增長。本質上是政策的力量在助推其發展,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市場。以特斯拉為例,美國是其最大的消費市場,但它依然選擇在中國和歐洲建造工廠,實現本土化經營以降低成本,其實質就是各國政策這只無形的手在引導。
尤其是排放法規日益嚴格的當下,無論是大眾、還是寶馬,甚至在純電車路線比較保守的豐田,都在耗巨資打造純電動汽車的整車平臺,從這些巨頭的方向來看,純電動車仍然是汽車行業非常具有確定性的轉型方向。
如今中國已經開啟了基于電動化的智能化歷程,并且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后,官方對于“新基建”的部署逐步深入。當前,官方提出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汽車產業正在發生分化,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的出現將會給整個交通社會帶來重大影響。短期來看,如果原油價戰和疫情因素過去,經濟復蘇信號強化,燃油價格還是會反彈的。長遠來看,汽車、甚至航空、航運等交通設備如果逐漸實現電氣化革命,原油價格的影響變得更加微弱。
只是在回過頭來看,原油價格持續下挫,無法將新能源拉回傳統燃油車的軌道上,最多會稍微延緩一下發展進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