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倍健的全資子公司佰傲藥業向鄧倫及公司索賠代言費、違約金等超千萬元。
3月15日,明星鄧倫因涉嫌偷逃稅款被全網封殺。但是3月29日,一則品牌方起訴狀又將其信息掀起熱度——
年報中,湯臣倍健董事長梁允超提出將向“強科技”轉型,“致力成為全球科技力和創新力最強的VDS(膳食營養補充劑)企業之一”。
巧的是,3月5日,湯臣倍健剛剛發布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
由此,湯臣倍健的“強科技”轉型將是真的變革壯舉還是另一種品牌營銷?
一邊是天價代言,一邊是科技轉型;口號令人振奮,事實卻讓人猶疑。從既往數據來看,湯臣倍健是妥妥的“營銷巨無霸”:銷售投入年年增高,研發投入占比創下近年新低……
請鄧倫代言,
湯臣倍健子品牌花去國內年收入的1/10
本次事件發酵于一則品牌方對鄧倫方的起訴。
網絡曝光的起訴狀,已將原告方隱去,但是佰傲藥業的騎縫章卻非常清晰。從起訴內容看,佰傲藥業要求鄧倫及其經紀公司“歸還代言費用1280萬元,支付違約金480萬元,同時賠償經濟損失53.76萬元。 ”
通過檢索發現,今年2月27日,佰傲藥業旗下的“life-space益生菌”官宣了鄧倫代言。而“life-space”,是湯臣倍健2018年花費35.62億元從澳洲LSG公司收購而來的重要子品牌,為此,湯臣倍健還背負了巨大的計提商譽減值風險。
據湯臣倍健2021年年報數據,“life-space”去年的國內銷售收入只有1.84億元。而鄧倫的這次翻車代言,就花掉了1/10。
銷售費用增速再創新高,
研發投入占比降至新低
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冰墩墩和谷愛凌是當之無愧的兩大頂流。簽下谷愛凌當代言人的公司都被夸眼光精準,湯臣倍健就是其一。
事實上,身為“保健品一哥”,湯臣倍健深諳品牌營銷的重要。從姚明、劉璇到谷愛凌、蔡徐坤,湯臣倍健一直在搜集能夠撬動消費者心智的流量名人。
甚至湯臣倍健2021年的年報封面,放的也是谷愛凌。
整理其2011至2021年的銷售費用和營業收入發現,自湯臣倍健上市以來,其銷售費用(含廣告營銷費用)就居高不下,占其營業收入的21%-33%。并且其營業收入與銷售費用投入幾乎同步,甚至只要銷售投入放緩,營業增長也會放緩。
如果說湯臣倍健未來八年的戰略是“強科技”,那么其過去的戰略可能就是“強營銷”。
年報顯示,2021年,湯臣倍健的銷售費用達到24.78億元,同比2020年提高36.3%,增速也達到了近四年之最,甚至遠超自身的當年收入增速21.93%。
然而,“強科技”的基礎應該是“強研發”。但是,與銷售投入的蒸蒸日上不同,湯臣倍健的研發投入占比已經降至三年新低。
2021年湯臣倍健的銷售費用增長了6.6億元,研發費用卻只增長了1000萬元。報告期內的研發費用為1.5億元,為銷售投入的1/16,在總營收的占比也僅為2.02%
還是年報顯示,與2019年的2.38%、2020年的2.24%相比,
與此同時,作為一家膳食營養補充劑生產企業,更多的工作是在進行維生素、礦物質、動植物提取物等的排列組合,其“強科技”的發力點可能落在哪?
業界與二級市場也都充滿好奇。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告訴鳳凰網健康,“膳食營養補充沒有標準答案,補什么、補多少、有多大作用,這些問題都沒有標答。原因在于個體差異太大,而且膳食攝入也是一個巨大的變量。目前的營養科學研究遠未達到‘個性化營養’的程度,但這應該是未來的方向。”
湯臣倍健也在年報中公開了其研發投入項目,主要包括:1、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發布《營養健康產業標準化建設白皮書》;2、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等多家權威機構完成抗衰物質PCC1的研究成果發表;3、率先推出了首款個性化定制維生素概念產品,每版膠囊可實現營養組合超5000萬種。
第一項“白皮書”合作,類似于行業標準制定,與“強科技”的關聯略顯勉強;第二項抗衰物質PCC1研究,屬于功能新發現,研發感很強,但是尚處在動物試驗階段,距離人體應用效果還要拭目以待;第三項定制維生素符合鐘凱專家對于膳食營養補充劑精準補充的科技設想,但是品類似乎尚且局限,仍有拓展空間。
綜上,湯臣倍健的“強科技”目標還是很明確的,但是年2%的研發投入占比真的能夠支撐其實現轉型么?恐怕很難。
以相鄰的醫藥行業做參考,早在2018年,全球藥企平均研發支出占營收比重就已達到13.7%,中國同期研發支出占比也有7.5%。
一季度凈利同比預降,
“強科技”轉型會是湯臣倍健的“強心劑”么?
4月1日,湯臣倍健披露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稱預計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1億至7.35億元,同比下降10%至30%。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5.89億至7.53億元,同比下降1.37%至22.77%。
湯臣倍健表示,報告期內,受國內疫情防控影響,公司境內業務承壓;且第一季度由于品牌推廣、新電商平臺投入較上年同期增加和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公司預計第一季度業績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事實上,位居行業龍頭,湯臣倍健依然內外承壓。
收購“life- space”計提大額商譽減值給湯臣倍健帶來的創傷隱痛猶在;大單品失焦策略導致的收入增長乏力初顯;國內保健品監管審評依舊壓抑、大型藥企食品企業卻紛紛跨界入局導致行業同質化競爭突出;以及新媒體、新渠道、新技術應用等為新品類、新品牌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新機會,卻對湯臣倍健這樣的老品牌構成一定威脅……
與此同時,更加敏銳的二級市場,也已經為內心的憂慮“投了票”——去年6月17日至今,湯臣倍健的市值由最高的600億腰斬至現在的364億。
如此的內憂外患,為湯臣倍健的未來帶來諸多不確定。
“花很燦爛,因為有充足的肥料。但是憑什么我們就能成為僅存的那幾朵花,而不是那堆肥料?”可能是已經感受到了危機,是以湯臣倍健董事長梁允超適時提出了“強科技”轉型,寄望于“八年戰略”能給內外兼憂的公司帶來更多變量。
一位營養健康市場權威人士也告訴鳳凰網健康,中國的營養補充劑產業尚未真正壯大完善,真正有實力跨過“生死線”且踐行“科技強企”的為數不多,湯臣倍健算是其中代表。如果其真能發力科技、開發出更多新產品、新功能,也將值得期待。
但是,“湯臣倍健式”的強科技轉型是否真的能夠成為其繼續獨大的“強心劑”?恐怕還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