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銀行信用卡發卡量保持緩慢增長的節奏。從累計發卡量來看,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工行、建行、農行、中行、招行。8家銀行2021年信用卡不良率出現下降。其中,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2家均實現了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率“雙下降”。
與此同時,各家銀行也持續強化信用卡與客群的連接,激活信用卡存量市場。隨著存量競爭加劇,挖掘存量用戶,優化客群結構成為了信用卡業務轉型的關鍵。
保持增長
隨著主要發卡銀行2021年年報陸續出爐,其信用卡成績也悉數亮相。從各行信用卡業務數據可以看出,各行信用卡發卡量保持緩慢增長的節奏,主要指標在陸續回升。
發卡規模是衡量信用卡業務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的發卡情況來看,在累計發卡量方面,工行、建行、農行、中行、招行分別排名前五。
其中,工行累計發卡量為1.63億張,位于各大銀行之首,但其增長幅度處于末端,為1.87%。累計發卡量較低的郵政儲蓄銀行則以12.93%位居增長率首位。在股份制銀行中,中信銀行以10132.39萬張發卡量位居首位。建行、中行、交行和招行發卡量增長率均不超過3%,中信銀行為9.4%、平安銀行為9.2%、光大銀行為8.5%、農業銀行為7.69%以及興業銀行為5.1%。
從消費金額來看,超過4萬億的僅有招行一家,平安、建行、交行處于3萬億-4萬億之間,中信、光大、興業、民生、工行、農行均在2萬億-3萬億之間。
在增長率方面,建行、工行、中行和浙商銀行的消費金額較上年出現了下降,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和郵儲銀行均實現了超過14%的增長,招行增長9.73%,平安銀行增長9.8%,恒豐銀行以53.08%位居首位。
從已披露的不良率來看,民生銀行信用卡不良率較高,為2.95%,但相較于上一年已下降0.33個百分點;農業銀行信用卡不良低至0.99% 較上年末下降0.56個百分點。
民生銀行、交行、平安銀行、郵儲銀行、招行、中信銀行、建行和農行這8家銀行2021年信用卡不良率出現下降。其中,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均實現了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率“雙下降”。
興業銀行則出現了信用卡不良率0.13個百分點的小幅上升。在興業銀行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風險投資管理部總經理鄒積敏在提及信用卡不良有所提升時回應,“本可以做到信用卡不良的雙降,但我們主動放緩處置,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為了支持新冠疫情防控,保護消費者權益,對受疫情影響的客戶適當放緩處置,鼓勵客戶在疫情緩解之后主動還款。二是考慮到去年信用卡逾期認定標準趨于嚴格,所以也需要給客戶一定的適應期。”
對于信用卡不良率這一數據,招商銀行表示,招商銀行將逾期60天以上的信用卡貸款全面認定至不良,根據監管要求將信用卡貸款逾期認定時點由下一個賬單日提前到本次賬單的還款截止日,導致了逾期和不良的認定更為嚴格。
多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出現回落,說明銀行強化了持卡客群的精細化運營,進一步加大力度來管理信用卡風險。
信用卡客群結構優化
“目前已對信用卡的客群質量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招行副行長汪建中在業績會上表示,招行對一部分客群實行低價的政策,6%到9%的利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并加大了訂單類的產品投放,比如說汽車分期等。
光大銀行副行長齊曄也指出,我行進一步聚焦優質消費客群,迭代升級重點產品,完善線上互聯網平臺和線下消費場景的用卡環境,提升獲客、活客質效。2021年新引入客戶中優質客戶占比65%,較年初顯著提升;線上交易量同比增長超40%。
平安銀行謝永林在發布會上稱,我們把信用卡的準入門檻和額度管理大幅收緊。
此前銀行信用卡業務經歷過一段“跑馬圈地”的時代,還伴隨著高額授信、過度授信等問題,資產質量風險、信用風險逐步暴露,業務發展面臨轉型。近兩年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不少銀行在信用卡領域采取了穩健發展的策略,通過優化資產結構,來抵御因消費信貸不良率上升而造成的經營風險。
當前信用卡從增量市場逐步轉向了存量市場,而轉型的難點也在于如何激活存量用戶,精細化運營成為各發卡行的發力點。值得注意的是,從2021年銀行信用卡的布局看,年輕客群和“新市民”群體愈發成為銀行發力的重點之一。
為持續優化客群結構,招行重構信用卡獲客組合模式,同時洞察年輕客群需求,構建年輕客群獲客與經營體系,于去年5月推出面向高校畢業生的信用卡。
光大銀行副行長齊曄表示,光大銀行信用卡業務將以消費增長、服務新市民等為契機,聚焦年輕消費型優質客戶的引入,完善年輕客戶的產品、場景、品牌、觸達等建設,提升年輕客戶占比。
平安信用卡探索金融跨界玩法,推出具有國潮特色的主題卡面,讓用戶參與到場景中去,構建服務生態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