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5月1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效進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戰線以高質量為統領,注重由要素發展觀轉向整體發展觀,不斷探索建立與國情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圍內發出了中國聲音,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了中國智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
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與時代同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成效顯著。
最為明顯的則是,高等教育規模大起來了。記者從會議上獲悉,中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
“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得到穩步提高;”吳巖在會議上進一步表示,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不斷創新,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更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實力強起來了。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據了解,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形成了慕課與在線教育發展的中國范式。先后舉辦中國慕課大會、世界慕課大會,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術、標準、方法、評價等在內的慕課發展的中國范式。截至2022年2月底,我國上線慕課數量超過5.25萬門,注冊用戶達3.7億,已有超過3.3億人次在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世界第一。建成“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發起成立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
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與變化成績斐然;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大眾化高等教育轉變為普及化高等教育。
“這種轉變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邁出了非常堅實的一步,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了更強的貢獻力;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及四個服務的能力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謝維和還表示。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發展深入推進
除了規模、實力的變化,高等教育結構更是優起來了。
一方面,中國特色的高校學位授予體系、專業目錄體系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對接新發展格局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針對解決現實問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據吳巖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65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目前目錄內專業771種;新增本科專業布點1.7萬個,撤銷或停招1萬個,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度明顯增強。
另一方面,高校共建工作成效顯著,高校與相關部委、大型企業、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依托共建機制,首批“雙一流”共建各地政府投入建設資金總計超660億元,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在“十三五”期間獲得經費總計超1000億元,有效提升共建高校整體辦學水平、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發展深入推進。圍繞“四點一線一面”戰略布局,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會同相關部委,啟動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夯實辦學基礎,“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7億元,實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每年每校由中央財政支持約1億元。深化對口支援工作,119所部屬和東部高水平大學參加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實現西部12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覆蓋。
陜西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告訴記者,十年來,陜西省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實現格局性變化。“高等教育總投入由360.4億元增長至627.7億元,增幅74.2%,高等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達1.68萬元,教育始終是全省最大的民生支出;近十年高校增編7500余名,近兩年下達周轉池使用計劃1800余名,改革政策紅利不斷顯現。高等院校辦學條件、校園環境顯著改善,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廣泛應用,一大批校園建筑成為區域性文化地標。”劉建林還表示。
據記者了解,十年來,陜西省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質量顯著提升。8所高校、20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學校和學科總數分別居全國第4、第7,西部第1;8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申報成功率100%,4所院校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位居全國第4,中西部第1‘陜西高等院校累計獲國家三大獎166項,“十三五”期間高等院校獲獎數保持全國前六,高校獲獎數占全省獲獎總數的63.23%,2021年度獲獎占比更達到了73%,高等院校已成為陜西原始創新的主力軍。
產教融合持續深化
過去十年,教育部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久久為功推進“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教育應答、時代應答。
在深化新工科建設方面,吳巖介紹,全面推進組織模式創新、理論研究創新、內容方式創新和實踐體系創新,累計實施1457項新工科項目,探索構建產學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體協同的育人機制,累計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與近800家企業合作立項3.7萬項,企業提供經費及軟硬件支持約112億元,以院系組織模式創新為抓手,推進建設28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11個一流網絡安全學院、50個現代產業學院、33個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首批12家未來技術學院,推動工程教育深層次變革。
據記者了解,2020年5月,教育部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重點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建設、教材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培訓、科研攻關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著力培養掌握信息技術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人才。隨后,華為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72所高校,共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以鯤鵬昇騰華為云等根技術為核心培養計算機人才,提升了自主知識產權相關技術的推廣與普及。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校科研與人才發展部部長曾偉勝告訴本報記者,為了幫助高校學生了解產業實際場景,持續開展華為專家與高校師生面對面,僅2021年,在教育部支持下,華為舉辦了百余場“校園行”活動,200余名華為產業專家走進學校與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參與師生超過1.6萬人次。
曾偉勝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支持產教融合工作,將成果和經驗推廣到更多高校,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一條產教融合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