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近期,巴黎世家推出的天價“破鞋”引發廣泛關注。一雙有瑕疵、有污點、有劃痕的運動鞋,掛上“環保”的名號,售價就可以高達1.2萬人民幣;
2、以“環保”為名進行營銷的奢侈品牌們,并不是第一次震驚眾人的審美——酷似三色蛇皮袋的手袋、與廉價塑料拖鞋難以區分的果凍鞋。當奢侈與環保相結合時,“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依然不變,只是“獨特、稀缺、珍奇”的特點逐漸消弭;
3、實際上,奢侈品牌常常一邊宣稱告別天然皮草,炒高了皮草價格,另一面并未放棄皮草,甚至加碼珍稀皮革手袋。而號稱環保的人造皮草,多數由聚丙烯腈、壓克力等材料合成,這些原料取自煤炭、石油和石灰石。同時,為了維持品牌價值不惜燒毀滯銷的產品,在時尚界并不新鮮
4、在奢侈品牌宣稱要建立養殖標準來改善動物福祉,并承諾在遵守最高道德標準的前提下推出皮草產品的同時,服裝產業工人卻屢屢因為惡劣的工作環境、低廉的工作收入而被曝光。這些奢侈品服裝產業鏈的背后,“道德”其實從未被看重。
——————————
一雙有有瑕疵、有污點、有劃痕的運動鞋掛在閑魚,可能會引來一眾寶友嘲諷,但掛在巴黎世家的展柜上,它就可以是售價過萬的限量款環保主題運動鞋。
要么說是是巴黎的世家,確實文化素養高,連冉阿讓的鞋子都能還原得出來。
那句“建議您坐著試穿,保持腳踝以下部分完整露出”的溫馨提示,也令網友不禁疑惑,什么樣的客戶能在這樣一個鞋幫戰損一半以上的鞋子里遮蔽住自己的腳踝。
在“個性化、時尚、環保”取代了傳統的珠光寶氣,成為奢侈品品牌新的營銷概念之后,這些昂貴的新品確實開始一遍遍刷新消費者的認知。
不過翻起來這一眾奢侈品品牌在環境問題上作過的惡,再看到它們大言不慚地拿著環保做旗號的現下,確實很難讓人忍住那一句質問:
How dare you?
當和“個性化、時尚、環保”結合后,奢侈品牌的產品都是什么樣的?
巴黎世家的破鞋不是第一次震驚眾人的審美。
2021年,巴黎世家推出了一款專為冬季設計的拎包,名為BARBES LARGE EAST-WEST SHOPPER BAG IN BLUE。
除了 1495 美元的售價令人咋舌以外,這款拎包的樣式更讓人感到震驚。
紅、白、藍三色相間,尼龍帆布制成,幾個元素合在一起,很難不讓亞洲網友們想起春運時隨處可見的蛇皮編織袋。
而它名字里的EAST-WEST也在對其的評價上獲得了體現,除了中泰幾國網友的揶揄外,西方的美國網友們也紛紛調侃他們的母親和祖母有比這更好的收藏和設計。
當然從價格上來說,比它撞臉宜家購物袋的前輩更親民一些。
也要比那款同宗同源的死亡芭比粉分趾長靴的實用價值更高一些。
除了巴黎世家外,同為法國奢侈品品牌古馳推出過售價高達11100元的不防水雨傘、售價490美元的不可下水泳衣。
如果說另類的時尚還有其小眾的擁躉,那以環保為名的廉價質感,就是妥妥的智商稅了。
香奈兒以環保材料的名義出品售價4000多元的果凍鞋,被網友笑話復古80年代上海涼鞋,還不帶水鉆;
蒂芙尼售價1500美金的18k飾品,不過是一根曲別針。
在一款充滿香奈兒元素的斷頭臺前,人們逐漸明白了那句對奢侈品的定義,“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
只是當奢侈與環保相結合時,“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依然不變,只是“獨特、稀缺、珍奇”的特點逐漸消弭。
奢侈品真的“環保”了嗎?
1989年,由亞洲善待動物組織發起、(PETA)美國女子樂隊The Go-Go’s出鏡的第一張“寧可裸露,不穿皮草”公益廣告誕生,掀起了一眾時尚奢侈品牌的響應,紛紛發表聲明稱之后會少用甚至不用動物皮毛。
從此之后,套著垃圾袋和大片植物葉子的行為藝術成了T臺的常客,可回收材料、環保手袋成了新的營銷概念。
開發環保面料、改進工藝需要資源投入,成本則有奢侈品服務的客戶們來買單。
2007年,打著“環保+限量+低價”概念的“I’m not a plasticbag”手提袋單價被炒到炒高到199美元,其材質不過是棉布。
Louis Vuitton則推出了二萬元以上身價的帆布包;Raf Simons 攜手 Voo Store推出「Venomous Friday」手提袋,索價785美元,號稱比普通的塑料袋更環保——是的,富人花錢買來的環保,成為了時尚,但又有幾個人承擔得起這份環保的“價格”?
同時,一邊宣稱要停用天然皮草,一邊又大力推出新品的珍稀皮革手袋的做法在奢侈品品牌里屢見不鮮。
2017年,Gucci宣布,將從次年春夏系列開始停止使用皮草,使得幾款爆款皮草制品迅速被搶購一空。
記者發現,如今依舊能在Gucci的官網上找到大量的“珍稀皮革”制品。
鱷魚、蜥蜴、鴕鳥、蟒蛇,他們從未離開過這些“環保”的奢侈品屠宰場。
那奢侈品品牌們營銷的“人造皮草”環保嗎?
國際毛皮協會CEO馬克·歐頓曾指出,“人造皮草是一種塑料制品。非常遺憾,它被宣傳成為一種可替天然皮草的可持續環保材料,實際上它是一種高污染的材料。”
根據比利時肯特市的有機廢物系統實驗室研究報告顯示,人造皮草主要材料是丙烯酸聚合物,本質上其實是塑料的一種,原料均取自煤炭、石油和石灰石。
同時,由于人造皮草的物質構成,其在實驗環境中幾乎沒有任何的生物降解跡象。而合成材料常常被制造成小塊的部件作為時尚產品的原材料,會最終形成微小的塑料纖維,這是導致塑料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那奢侈品不可降解對環境會有什么影響?它不是用于穿戴裝飾的嗎?
實際上,奢侈品追求的“時尚”往往意味著服飾更新換代的時間極短,衣服褲子可能穿一年便面臨淘汰,而這些用不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服裝極少會被回收利用,大部分只是被填埋處理。
同時,為了維持品牌價值而燒毀滯銷的產品,在時尚界屢見不鮮。
2018年5月,Burberry和眾多時尚大牌共同簽署了一個環保協議,結果7月,就被BBC爆料Burberry一把火燒光了去年未售出的價值2806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47億元)的衣物、飾品、香水等商品。
事后,Burberry還聲稱:我們只是摧毀了不需要的產品,以免將商品低價賣給“錯誤的人”。
此外,奢侈品巨頭Richemont在2018年承認,其迄今為止已回購、銷毀了近9噸、價值約5.63億美元的手表。
奢侈品界的行為甚至引起其內部人士不滿。
2019年8月,開云集團在巴黎氣候峰會上牽頭32家歐美時尚公司聯合簽署《時尚業環境保護協議書》,但LVMH拒絕簽署。
對此,LVMH董事長Bernard Arnault表示,“我不想假裝做一個環保方面的主導者……我們并不完美,需要一點耐心。我寧愿花時間去理解這些問題,然后采取行動,而不是宣布那些可能毫無意義或太遙遠、無法量化的行動。”
薛定諤的“道德觀”
環保與商業之間如何平衡?
Fendi創意總監Karl Lagerfeld的答案,是“建立養殖標準來改善動物福祉,并承諾在遵守最高道德標準的前提下繼續推出皮草產品”。
且不論在養殖既沒有意識選擇,也沒有是非善惡評價的動物上,是否存在所謂的“道德標準。”僅僅看奢侈品牌對待工人的態度,便能管中窺豹其擁有怎樣的道德觀。
記者發現,早在2001年,就有5名離職員工“血淚控訴”Gucci深圳旗艦店是“血汗工廠”,指責Gucci通過100多項行為規定限制員工:喝水要申請,上廁所要報告,甚至懷孕7個月員工仍要上夜班。
2011年,WAR ON WANT網站發布《制衣業陷入困境》報告,稱孟加拉國的制衣女工中有四分之三在工作中被口頭虐待,例如被辱罵“妓女”、“蕩婦”,一半被毆打。
2013年4月24日,還是孟加拉國,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拉納廣場事件——拉納大廈轟然倒塌,一千多名制衣工人被埋在了廢墟之下。
而在大廈倒塌之前,賈漢吉爾納加爾大學工程師卡恩已經發覺危險,向大廈所有者索赫爾·拉納提出了撤離建議,并通過媒體進行了宣傳,然而這遭到了拉納及工廠老板們的一致指責,拉納甚至在事發前一天還在宣稱“大廈百年不倒”,不允許工人撤離。
而這座大廈里聚集的,正是國際知名的貝納通集團、沃爾瑪、普利馬克等大型品牌的服裝生產廠。
這一切被一部叫做“The True Cost”的紀錄片收錄——第三世界的工人拿著廉價的薪水晝夜勞作、服裝加工地村民因工廠排污污染唯一的水源而患各種疾病、工廠老板威逼工人在高危廠房里工作而發生坍塌事故。
他們漠視工人的權益,卻要讓我們相信他們會善待動物。
2019年,意大利警方日前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以非法雇傭數十名工人為由逮捕了一位工廠老板。
工人是來自北非的難民,收入低廉、環境惡劣,其中還包括一名孕婦和兩名未成年人。而他們服務的對象則為Armani、開云集團旗下品牌Saint Laurent和LVMH集團旗下品牌Fendi。
這些奢侈品服裝產業鏈的背后,“道德”從未被看重。
奢侈品牌的道德不服務于“無收入”人群
最高的道德標準既然不存在于工廠,那自然也不會存在于屠宰場。
實際上,奢侈品天生就與之沖突。
資本需要品牌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擴張其商業版圖,但又不能生產過剩,削弱奢侈品的品牌價值,因為奢侈品變得容易獲得,反而會失去影響力和價值。
2022年4月16日,LVMH發布財報,報告期內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80億歐元,同比增長29%。其中,Louis Vuitton和Dior所在的時尚皮具部門業績繼續領漲,同比大漲30%至91.23億歐元。
在一張網傳的LVMH大中華高管電話會議要點圖里,LVMH的客戶則被其分成三類:超高凈值(個人年收入一千萬RMB以上或家庭年收入三千萬RMB以上)、高凈值(個人年收入三百萬至一千萬或家庭年收入一千萬至三千萬)、無收入(低于上兩類,都被LVMH歸納為無收入,包括學生和普通白領)。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疫情之下,奢侈品牌卻一直在連續漲價,僅LV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就在全球范圍內提價超過了5次。
因為漲價已經是奢侈品牌篩選消費者的機制,他們只要把握住最富裕的那一批消費者,把握住階級的分化,就足以保持其業績增長的動力。
所謂的環保不過是討好這些富裕階層的一種手段,畢竟那些珍稀皮革的消費者,才是環境最大的敵人。
他們可以花錢買環保,再由中間階層們跟風成時尚,最終總有人會為這些產品買單——即使是一雙售價過萬的破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