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最大的州立公共養老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周二披露,該基金打算投票支持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一項股東提議,該提議將解除巴菲特的董事長職位。
關于表面理由也就是個借口:稱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由同一名官員擔任,削弱了公司的治理結構。
巴菲特從一開始就一直身兼兩任,幾十年過去了,誰也沒啥意見。畢竟老巴一直在為股東賺錢,即便現在90多歲了,也寶刀未老——前不久買入的雪佛龍已經接近翻倍;在美股疲軟、大批股票已經跌掉90%的情況下,伯克希爾股價卻持續新高。
從業績方面和執行能力方面,巴菲特沒得說。
這回要罷黜他的伯克希爾董事長職位,到底是為哪出?
01
巴菲特招誰惹誰了?
請注意這次罷黜巴菲特職位的提議:不要再讓巴菲特繼續擔任董事長一職、但仍保留其首席執行官的職位。
有人天真的以為是擔心伯克希爾接班問題,希望巴菲特及早交棒,以免突然人沒了,影響伯克希爾運營,繼而影響股東的利益。
但這種理解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在公司運營層面,首席執行官的作用更大,董事長反而是個“虛職”;所以如果擔心接班人問題,應該提議罷黜巴菲特的首席執行官的職位,而不是董事長。
留著巴菲特的首席執行官位置,顯然是對巴菲特投資運營能力的一種肯定,再說了,現在的90歲年齡很大么?以巴菲特現在的身體狀況(看看每年股東會巴菲特展現出來的耐力和腦力,一般小伙子都不一定能比得上),巴菲特再干10年目前看來問題不大。
那現在急著讓巴菲特讓出董事長職位,究竟是為哪出?
那要先簡單了解一下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之間的“分工”。首席執行官當然就是掌管整個公司的日常運營并對業績負責,董事長是掌控整個公司的大方向,相對首席執行官而言,董事長的職能更加側重“政治層面”。
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首席執行官主要關注公司的經濟層面(當然公司內部人事雖然理論上也屬于政治側面,但是首席執行官在考慮人事問題時,最終關注點是要為公司運營效率的最大化服務),董事長主要關心公司的政治層面,比如說公司未來的發展大方向,是需要董事長平衡董事會中的不同利益訴求來作出決策的。
總之,要罷免巴菲特的董事長一職,實際上是對伯克希爾目前前進方向的不滿。
02
一個時代正在終結
要說清楚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還是要先退一步,看一下巴菲特崛起的歷史。
從上圖看,巴菲特財富的快速起飛,發生在他50歲左右的時候(當然,巴菲特50歲之前就已經非常富有了,但是富有的程度不至于像50歲以后那樣開始富可敵國)。巴菲特生于1930年,50歲左右時,正好是上世紀80年代,里根開啟美國新自由主義新時代的時刻,新自由主義的一大特點就是將資源更多地向公司傾斜,讓公司具有更大空間追逐更高的利潤。
新自由主義時代開啟之后,美國公司的利潤就飛速攀升,且占GDP的比例逐年擴大。
這在一開始是正確的決策,因為通過釋放美國公司活力,整個經濟蛋糕被做得越來越大,盡管公司利潤占GDP比例越來越高,但是GDP的增速也越來越快,創造了一種共贏的環境和氛圍。
然而,事事都有一個規律:物極必反。
美國公司利潤的增長,在民眾實際收入停止不前,飽受通脹煎熬的情況下,卻在繼續加速上行。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公司利潤的增長,就從一開始的做大蛋糕的獎勵,變成了如今零和博弈環境中,具有剝削性質的“眾矢之的”。
所以在80年代后基本已經死絕、或沒死但處于休眠狀態的美國工會,又開始活躍起來:去年在美國工薪階層中,只有10.3%的人參加了工會,這一數字僅有1983年的一半;但在今年1、2月份,全美工會選舉次數達到149次,比去年同期的103次增加近三分之一。
今年4月1日,位于美國紐約市斯塔頓島的亞馬遜公司員工以55%的支持率,投票決定成立工會。
同時,美國的主流媒體,也開始轉向支持工會:
CNBC:
“這對有組織勞工來說是一項開創性的舉動,而對亞馬遜這樣的零售巨頭而言是一次慘痛的失敗。”
美國福布斯雜志:
“這個壯舉可不小”,“這次投票是亞馬遜員工邁出的一小步,也是有組織工會邁出的一大步。”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
“這項歷史性的投票,是亞馬遜前任和現任員工領導的草根運動取得的一次驚人勝利。”
《紐約時報》:
“對于美國的工會運動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刻,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勝利。”
隨后,在4月17日,紐約市蘋果商店員工也開始組建工會……
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一個地方成功組織起工會,必將快速“傳染”其他地方;關鍵是美國主流媒體的態度,不僅沒有抨擊工會,而且還在“煽風點火”鼓勵工會,稱其為“勝利”。政策欲要轉向,媒體造勢先行——美國新自由主義的篇章,正在翻篇……
在這種大環境下,再來來看巴菲特和芒格最近遭受的各種攻擊,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兩個人自始至終都是堅定的新自由主義支持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對于加州這個左派大本營而言,要順利推行目前的政策大轉向,有這兩個老家伙在,會平添非常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