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美收成不佳、美國惡劣天氣、全球糧食保護主義盛行以及不斷走高的肥料價格,玉米和大豆的價格幾乎刷新著紀錄,大豆期貨價格已攀升至17美元/蒲式耳,創2012年美國加州持續5年干旱以來的價格新高;玉米期貨今年上漲了37%,周四的交易價格高達8.24美元,離歷史高點僅差15美分。
自2月底俄烏沖突以來,全球農作物供應受阻,導致通脹壓力不斷攀升,全球饑餓問題惡化,糧食價格正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飆升。隨著南美收成不佳、美國惡劣天氣、全球糧食保護主義盛行,玉米和大豆的價格幾乎刷新著紀錄,同時也預示著更高的食品通脹即將到來。
被用于制作大豆油、喂養家禽和養殖漁業的大豆今年迄今為止已上漲26%,芝加哥CBOT大豆期貨價格已攀升至17美元/蒲式耳,創2012年美國加州持續5年干旱以來的價格新高。而玉米也不例外,玉米期貨今年上漲了37%,周四的交易價格高達8.24美元,離歷史高點僅差15美分。
作為主要的玉米出口國的烏克蘭受到持續的俄烏沖突影響,美國已將其玉米出口數據的預測降低了約30%。俄烏兩國的玉米出口占全球份額的19%,葵花籽油出口占全球份額的80%。
雪上加霜的是,巴西嚴重的干旱和創紀錄的氣溫推動了大豆的上漲,這有可能使這個最大的豆類種植國的作物縮減。而由于拉尼娜氣候的存在,北美地區也有面臨干旱的隱憂,目前美國寒冷、潮濕的天氣推遲了其中西部地區的播種計劃。按照農業部消息稱,到本周初,今年的玉米只播種了7%,而一年前是16%,大豆也同樣落后于計劃。
此外,肥料價格飆升將推動更多美國農民選擇種植大豆,而種植大豆的土地多于玉米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三年。因為豆類植物相對玉米需要更少的來自肥料的營養。
除了玉米和大豆以外,國際小麥期貨價格早在上月初已超過450美元/噸,相比一年前已經上漲了近70%。據韓國關稅廳上周數據稱,上月進口小麥價格時隔13年首次超過了400美元/噸。隨著小麥價格的飆升,面粉含量高的食物價格也在上漲。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在2021年烏克蘭小麥出口占全球總出口的12%,大部分地區播種受到戰火沖擊,運輸也不暢順;俄羅斯的小麥出口占全球總出口的17%,遭到西方國家的貿易制裁。去年全球小麥出口總量為2.06億噸,俄烏兩國占了29%。
而上述這些關鍵原材料的上漲正在蔓延到日常食品,從豬排到百事可樂等食品制造供應商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而企業也選擇轉嫁部分成本到消費終端,進而侵蝕美國人的購買力,成為疫情后經濟復蘇的另一大挑戰。
不過目前為止,美國消費者似乎能夠承受目前的通脹壓力。但也有分析觀點認為,一些跡象表明消費者正在對這些上漲做出反應。
百事公司首席執行官Ramon Laguarta表示:
我們的業務彈性比歷史上的要好,也比我們計劃的要好。然而,我們認為消費者還處在適應新的通貨膨脹環境的最早階段。
白宮新聞秘書Jen Psaki周二表示,拜登政府預計美國國內不會出現糧食短缺,正在將援助送到國外可能出現短缺的地方。
我們確實在進行廣泛的外交活動,以鼓勵所有國家避免出口限制和過度囤積。這將加劇供應鏈的挑戰和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