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工作是牽涉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醫療保障是筑牢民生底線的重要基石。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辦法、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
來自吉林省的全國人大代表華樹成在提案中建議,除了逐漸增加個人保費部分、各級政府補貼部分的金額外,建議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醫保多渠道的籌資機制。據了解,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增加醫療衛生投入,不斷增加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的補助基金,財政醫療衛生基金的規模越來越大,財政補助占醫保基金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由于醫藥、醫療、醫保費用快速增長,醫保基金支付顯著攀升,透支風險日益凸顯,一些地區出現醫保基金當期赤字。
圖說:全國人大代表華樹成(受訪者供圖)
對此,華樹成建議,可以通過國家民政、醫保結余或個人定向捐款、慈善救助等方式進行補充,確保這些省份城鄉居民醫保基金池的穩定;建議建立城鄉居民醫保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華樹成表示,應重點推廣入門級的商業健康保險,即“惠民保”類保險。惠民保險作為一項由政府、保險公司和第三方平臺共同助推的新型健康險模式,集普惠屬性與商業屬性于一體。此外華樹成強調,醫保基金管理堅持“以收定支”原則,待遇調整要經過嚴密測算,必須與地區的醫保基金水平相匹配,避免出現“過快增長的醫保待遇與較慢增長的籌資水平”間的矛盾;建立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間的基金調配機制。當職工醫保結余、城鄉居民醫保超支均超過一定閾值時,應允許適當調配,發揮醫保基金的共濟作用。華樹成說:“能否把集采或國談藥結余下的部分資金作為國家調配金使用,單獨用于經濟困難的省份的城鄉居民籌資的一個補充,進一步解決城鄉居民籌資難的問題也是可考慮的方向之一,總之要通過多渠道籌資解決城鄉居民的資金不足的問題,以緩解該人群就醫中總額不足,防止出現因醫院超支不能讓該群體正常就醫的現象,也要避免出現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
建議培養從事罕見病的專業醫生提升基層醫院診治水平
瓷娃娃、漸凍人、粘寶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罕見病進入大眾視野,很多人為罕見病患者伸出了援助之手。“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也成為此次全國兩會的話題。作為基層公立醫院代表,華樹成所在的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院長期參與罕見病的診治工作,是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吉林省牽頭單位,上報罕見病數量處于全國領先,多次受到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組織單位的褒獎。華樹成表示,吉大一院開設了罕見病門診,成立了淀粉樣變等多個罕見病MDT協作組,好的罕見病管理經驗,值得全國借鑒和推廣。
圖片說明:全國人大代表華樹成在吉林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中發言(受訪者供圖)
華樹成稱,目前國內罕見病診治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醫生對罕見病認識不足導致罕見病確診時間長;二是對治療罕見病藥物的研發能力弱,治療基本依靠國外藥物。針對上述問題,華樹成提議:成立國家級權威罕見病學術組織,使從事罕見病工作的醫生有歸屬感,建議成立中華醫學會罕見病分會,提升權威性,提升醫生對罕見病的重視程度,也使從事罕見病工作的醫生有歸屬感;此外通過多種形式、不同范圍的宣講和培訓,吸引愿意從事罕見病工作的有志之士,進而在全國各個省份都培養一支專門從事罕見病工作的專業醫生隊伍,這些醫生可以來自不同臨床科室,最終形成多學科診療(MDT)的工作模式開展罕見病的診治工作,這將有助于提升基層醫院對罕見病的診治水平。華樹成表示,在有條件的大型綜合醫院,這支隊伍中一定要吸納從事基礎科研的專職科研工作人員,以利于罕見病發病機制的探索,才能有望進一步實現新藥的研發。同時隊伍要納入專門從事臨床研究的專業人員,以利于建設罕見病數據庫,進行規范的、前瞻性的、大規模的罕見病臨床研究,最終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罕見病數量上報協作網,還要建立全國罕見病大數據庫,從而更好地認識罕見病、研究罕見病、管理罕見病。第三,建議從國家層面增加罕見病管控的相關考核指標,督促醫院重視罕見病診治。“比如在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中增加罕見病病種覆蓋率等指標,促使醫院重視對罕見病的診治管理。”華樹成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