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投資安徽”小程序,進入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產品云展館,動動手指點擊屏幕,一件件新材料產品就映入眼簾。
2021年以來,隨著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的成功舉辦,更多新材料產業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在蚌埠互動耦合,吸引感召著市場和資本的力量參與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也讓“創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的城市名片愈發閃亮。
綠色是生態文明的主色調,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一年來,我市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啟動市級層面碳達峰工作方案和蚌埠市“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編制。同時將能耗及排放指標列入重大招商項目預審機制,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出臺我省首個《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倡導低碳生活。
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革。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累計培育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4戶,省級綠色工廠21戶,市級綠色工廠29戶,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5個。優化運輸結構,皖北徽商物流港公水聯運示范工程獲批省級第一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淮河云·大宗商品信息平臺上線運營。市區共開行公交線路101條,覆蓋市區所有建制村,中心城區營運線路全部為新能源公交車。
從城市到農村,綠色發展的主旋律不變。下網、走竿、拉網、出魚,遠處湖泊清亮、晴天水碧,近處不時有魚群躍出河面。在皖北水鄉五河縣沱湖,參與冬捕的老鄉們分享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五河縣以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現代化美好五河為目標,在擁有十萬畝水面的沱湖實行“人放天養”養殖方式,走出了生態環境治理與社會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發展道路。
在龍子湖區,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于去年對外發布了“周年成績單”。按項目運營時間25年測算,運營周期內,項目將累計節約燃煤約11.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5萬噸。
這個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設計研發的示范項目是一棟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的巨大廠房。遠看它并無特別之處,走近細看,你會發現廠房的外墻和屋頂,使用的都是發電玻璃。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嗎?長期扎根三農領域的市政協委員葛嚴鑫認為,讓產業變“綠”,讓“綠”變產業,是綠色發展的關鍵所在。
新材料的應用、新能源的發展,為蚌埠經濟社會高質量綠色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除了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推進,生物基新材料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影響更廣泛、更深遠。
在固鎮經濟開發區,一座聚乳酸產業園拔地而起。這里豐原集團利用從玉米、秸稈等生物材料中提取乳酸,生產聚乳酸,產生聚乳酸纖維,然后紡紗成錠、聚塑成型、制造成品。研發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聚乳酸已在紡織材料、包裝材料、一次性餐具及購物袋、農地膜、電器外殼、嬰兒紙尿褲、汽車和高鐵內飾及人體組織修復材料等領域獲得較好的應用,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與接受。
采訪中,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立足新發展階段,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將毫不放松堅持新發展理念,做到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繼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問題嚴查立改、全面整改,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