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轉移,一些農村老舊房屋、空閑宅基地長期閑置不用,人地矛盾沖突嚴重,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空閑宅院現象在博愛縣許良鎮各村不同程度存在,不少村空閑宅院問題日趨嚴重,直接影響村容村貌,成為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名副其實的“老大難”問題。
(相關資料圖)
針對這一現狀,許良鎮在深入調研、召開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針對空閑宅院整治開出了“拆、存、建”三劑良方,通過九項工作措施,先易后難、分期實施,扎實推進空閑宅院治理工作,將農村閑置土地資源盤活,緩解村莊建設用地供求矛盾的同時,推進村莊規劃建設。
通過“三方九略”的實際運用,今年以來,全鎮有許良村、下水磨、馮竹園等15個村先后開展空閑宅院治理,共清理閑置宅基450余處累計30000余平方,廣泛用于修通村內道路、修建議事園、文化廣場、籃球場、整合資源再分配等方面,實現了鄉村建設的良好開局。
施“拆”方,破解無地大難題
為解決村莊規劃滯后、村內道路不通、建設用地指標不夠、危舊房屋有礙觀瞻等問題,許良鎮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抓手,針對多年空閑宅基、殘垣斷壁、閑置房屋開出“拆”方,有序推進空閑宅院整治工作。
一是黨員干部帶頭拆。“村看村,戶看戶, 群眾看干部”,為保證拆遷工作順利進行,許良鎮鼓勵黨員干部自主申報、 主動拆除自家的閑置房屋。黨員干部帶頭自拆,既為居民群眾樹立好榜樣,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自覺拆危舊閑房,又營造了和諧拆除的良好氛圍,形成“自拆為主、 助拆為輔“的新風尚。自集中行動開始以來,共有85名黨員干部帶頭拆除自家房屋60余座,為全鄉空閑宅院拆除工作打開了新局面。
二是兩委干部認領拆。空閑宅院拆除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只有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群眾解決后顧之憂,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與認可。在拆遷過程中,各村兩委干部主動認領拆遷任務,夜以繼日上門做群眾思想工作,耐心向農戶講解各項政策、分析現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各村成立的空閑宅院治理工作小組人員利用春節、清明、中秋等節假日,戶主回鄉探親的有利時機分頭做工作,通過講政策、擺道理、解疑惑、去擔憂等步驟,最終得到群眾支持。許良村委會采取兩委干部每月認領一座拆遷任務的方法,全體兩委干部連續5個月全部完成任務,累計拆除房屋超40座。
三是干群支持合力拆。在開展空閑宅院治理工作初期,鎮黨委、政府號召各村利用廣播、微信群、張貼標語、一封信、入戶宣傳等方式宣傳空閑宅院治理對于建設美麗鄉村、節約利用土地的重大意義,逐步增強群眾節約和保護土地的意識,引導群眾自覺參與整治工作。趙后村在拆房初期,有1戶群眾完全不配合,整日大門緊鎖,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村委會改變思路讓緊鄰的一名黨員同志帶頭拆除自家閑置宅院,受到感染的群眾最終同意拆除,并加入到村規劃拆遷小組,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感化更多的群眾支持這項工作,自此趙后村的拆遷工作進入全新的局面,趙后村也成為了全鎮第一批開展此項工作并取得實效的村莊。
施“存”方,化解群眾后顧憂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發展,農村房屋資源日益緊張,而一些外觀完好、古色古香的閑置房屋確成為資源的浪費。許良鎮針對通過修繕可以繼續使用的閑置院落開出“存”方,讓閑置資源活起來。
一是轉換功能存資源。隨著大量群眾進城落戶,很多群眾在農村的唯一住房暫時擱置不用,年久失修導致破敗不堪。閑置宅基地盤活再利用的問題需要不斷探索。在人居環境打造過程中,很多村將能居住的房屋從農戶手里租賃下來,用于建造老年幸福院、農家書屋、村史館、或者無償提供給有需要的困難群眾等,從而提高宅基地使用效率和宅基地價值,使資源合理利用雙方互惠共贏。于莊村盤活一處舊宅基,打造農家書屋,讓山里的孩子們有了精神引擎。
二是宅基銀行定活存。針對部分村民跟隨子女進城養老這一情況,各村根據需要為這一類村民統一出具產權證明,標明村民拆除土地位置、面積等信息,今后一旦政府有開發建設,涉及土地理賠款全部歸村民所有;如舉家回村居住,將無償批劃宅基地一座,解決群眾后顧之憂。
三是保存古宅原風貌。在空閑宅院治理的過程中,山區村會遇見年久失修但文化底蘊深厚的宅院,如果一刀切的拆除會很可惜,尤其是像于莊、許灣等被授予中國傳統古村落的,更應該受到保護。針對這種情況,由村委會牽頭,先從村民手中租下來那些閑置的老宅,在通過文化挖掘,出資對古宅進行改造提升,讓古宅煥發新的活力。截至目前,通過開發改造的民宿達30余座。吸引大批游客觀光入住,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時,增加經濟收益。
施“建”方,塑造鄉村新面貌
盤活閑置資源,是美化人居環境、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為有效激發鄉村活力,許良鎮開出“建”方,讓閑置的宅基地不再“閑”。
一是空閑宅院建四園。全鎮通過大力推行一宅變四園行動,鼓勵村民合理規劃,利用房前屋后的閑置土地打造四小園。各村針對空閑宅院的具體位置劃分功能區,建議事園,籃球場、文化廣場、幸福院等,通過四園建設,一塊塊閑置土地變廢為寶,成了村民的菜籃子、休閑地。南道村將10座廢舊宅基地規劃建成議事園,讓群眾出門見綠、一步一景、百步入園;大新莊將廢棄院落新建文化廣場,成為村民茶余飯后休閑好去處。如今,類似的蛻變正在許良鎮多個村莊上演,一個個臟亂、破舊的小村莊,變為環境優美、干凈整潔的宜居村莊。
二是閑置土地再開發。許良鎮在拆除危舊房屋的基礎上,探索利用空閑宅基地的新方法、新路子,將空閑宅基地的利用成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騰出的土地可增擴村莊發展空間,建成倉庫、門面房等對外租賃,把犄角旮旯變成集體創收、群眾增收的聚寶盆。江陵堡、西中道等村依托地理優勢,騰出緊鄰鄭常路的空間新建門面房40余間,每年可為村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左右。
三是規范治理拓新路。今年以來許良鎮將空閑宅院整治工作提到新的高度,要求各村按照試點先行、集中攻堅的整體思路開展工作,拆除空閑宅院的同時,也打開了各村基層治理新局面。通過對廢棄宅院、殘垣斷壁的拆除,清理了影響交通的房屋,部分鄰里矛盾糾紛也得到化解,凝聚了人心。今年4月,西中道村拆除一座立在馬路中央30余年的房屋,打通多年未通的斷頭路。原來路上的房子又破又舊,已多年無人居住,不僅影響大家出行,還影響全村的整體規劃和居住環境,危舊房屋的拆除,改善該路段人居環境和交通秩序,極大方便群眾出行。
下一步,許良鎮將以摸排空閑宅院數量為基礎,繼續加大空閑宅院治理力度,統籌各部門職責,從規劃用地到設計功能轉型等方面確保空閑宅院整治工作順利推進。將空閑宅院“變廢為寶、變舊為新、變荒為美”,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讓每個村莊通過“三變”實現舊貌換新顏,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