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西岸,深中通道的登陸點、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翠亨新區的城市面貌變化日新月異,一座濱海新城雛形已現。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西片區(南朗街道)仍是一片藏在城市中的桃花源,寧靜美麗的鄉村風貌吸引著諸多廣深港澳游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約一周前,深中兩市首次面向全球聯合招商,提出共建深中經濟合作區,選址就在翠亨新區和火炬開發區。作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翠亨新區備受矚目。崛起灣區西岸新城市客廳、現代化濱海新城,這是翠亨新區城市的一面。
沿著翠亨快線,從馬鞍島駛入南朗片區。藏在城市中的桃花源映入眼簾,穿梭于石板鋪就的窄巷,凝望嶺南建筑的灰墻黛瓦,眺望千畝稻田風光……作為孫中山故里的南朗,留存著欖邊村、左步村、崖口村等諸多歷史悠久的傳統古村落,這是翠亨新區傳統的一面。
古與新交融,傳統與現代交織。當濱海新城遇上美麗鄉村,坐擁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美麗鄉村資源的翠亨新區,如何探索城鄉協調發展的示范路徑?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蘇芷妍
通訊員王錫炎陳仕輝
發力文旅
探索產城人文旅融合發展路徑
鑼鼓喧天,長龍出巡。今年端午假日期間,中山南朗崖口飄色巡游盛景重啟,這是崖口近三年來規模最大的飄色活動。扮演“色芯”的幼童穿上艷麗傳統服飾,站立于“色板”之上,浩大的飄色方隊緩緩前進,行進在碧綠的稻田和村道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這是翠亨新區(南朗街道)舉辦的“我們的節日·端午”崖口飄色巡游美食嘉年華的系列活動之一。期間,南朗街道同步舉行了特色美食嘉年華、潮玩互動集市等活動,形成“文化+美食+潮玩+市集”的多重游樂體驗。以國家級非遺項目為切入點,翠亨新區致力打造一場灣區文旅盛事。當天,不少珠三角周邊城市、港澳地區甚至國外的游客,都專門來到現場一睹盛會風采。
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必須抓好產業培育。鄉村要振興,產業必須要振興。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要根據各村特點因地制宜,走好“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
文旅,無疑是翠亨新區(南朗街道)一張亮眼的產業名片。近年來,翠亨新區(南朗街道)文旅熱度持續上升。數據顯示,近5年,翠亨新區(南朗街道)游客年均接待量超220萬人次,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跳出中山,走向灣區,翠亨新區(南朗街道)文旅已打開新發展格局。《廣東中山翠亨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翠亨新區十四五規劃”)提出,翠亨新區將推進產城人文旅融合發展,建設享譽全球的孫中山文化交流中心。圍繞孫中山文化資源、香山文化、嶺南文化,左步村、崖口村等鄉村特色旅游資源,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大灣區人文地標城市。
治理升級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盛夏里,走進翠亨村下沙村街頭,只見路面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整齊有序,村民悠然自得地走在街頭小巷,或在樹蔭下搖扇飲茶,一派鄉村恬靜舒適的景象。
誰也想不到,下沙村曾經是南朗街道的環境衛生“黑點”之一。村民說,以前下沙村巷道呈“S型”。因為村民占道搭建車棚、堆積雜物,導致道路呈現不規整的“S型”,車輛只能艱難繞行。
翠亨村黨委書記甘國威介紹,下沙村小組是翠亨村最大的自然村,共有1300多人,占翠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具有人口集中、建筑老舊、道路不規整等特點,這也是鄉村治理的普遍難點。
為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美麗鄉村,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廣泛發動黨員群眾下沉一線,集中攻破環境衛生難點堵點,不斷完善街道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經過系統的環境整治后,下沙村昔日被密密麻麻車棚遮擋的巷道,終于得以“重見天日”。“村子現在舒服多了,漂亮多了,這都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變化!”甘國威說。
過去一年,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城鄉環境宜居水平持續提高,通過大力實施“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垃圾超549噸,整改環境黑點1200多個,完成率100%。新增建成農村“四小園”230個,實施森林更新改造超1600畝,轄區空氣質量排名升至全市第三。如今,走在公園、街巷、河邊,可以明顯感受到翠亨新區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美麗“蝶變”。
城鄉聯動
教育醫療公共服務配套升級
今年6月,在中山翠亨新區翠亨國際科創中心,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2023年研究生畢業典禮舉行。這不僅是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培育的首批研究生,也是從翠亨新區這片沃土成長起來的首批研究生。
這是翠亨新區教育公共服務配套持續優化的縮影。不久前,中山正式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翠亨新區要全面對標學習融入深圳,強力推進與深圳在營商環境、產業、交通、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規劃等方面實現“六個一體化”,加快打造“中山的特區”“不是前海的前海”。
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水平,教育和醫療無疑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翠亨新區在優化教育醫療布局方面動作頻頻——南朗街道翠亨小學加入石岐中心小學教育集團,云衢中學加入中山紀念中學教育集團,東片區的西灣外國語學校和中山紀念小學已投入使用。帶有“名校”光環的教育集團頻頻走進翠亨新區,體現出教育資源聯動發展的信號。
數據顯示,翠亨新區(南朗街道)近5年教育經費投入超12.9億元、新增學位3987個。“十四五”期間,翠亨新區將規劃建設中山科技大學,并借助深港等外部資源,研究建設國際教育合作試驗區,招引國內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到翠亨新區共建研究生院、科研所、實驗室。未來,翠亨新區將形成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到高等教育等環節的教育鏈條。
在優化醫療服務配套方面,翠亨新區東片區首個社區醫療綜合體已經竣工,預計可滿足13萬人口醫療服務需求。此外,翠亨新區投入超過1.5億元,實施教體衛生設施綜合提升行動,分批次、分階段對轄區教體設施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設施進行新建、改建或修繕。
翠亨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會洋表示,在提升公共服務配套方面,翠亨新區將對標珠江東岸的教育醫療公共服務水平,打造灣區一流教育醫療配套。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探索與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合作開展集團化辦學。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實施名院名科名醫薈萃工程,布局建設一批三甲醫院和特色專科醫院,打造灣區高品質醫療服務集聚區。
■訪談
翠亨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南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會洋:
“串珠成鏈”持續推動
全域旅游發展
傳統與現代肌理交織,兼具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美麗鄉村風貌的翠亨新區,如何探索城鄉協調發展的示范路徑?南方日報就此話題專訪了翠亨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會洋。
南方日報:翠亨新區提出打造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目標,在這方面有何優勢和特點?
張會洋:翠亨新區肩負中山建設省級改革創新實驗區“主陣地”“排頭兵”的重要使命,要在營商環境、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與珠江東岸城市融合互動發展。在社會治理方面,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具備獨特優勢。
翠亨新區東片區是正在崛起的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南朗則是城市與鄉村融合發展之地,擁有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風景秀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在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區域中,保留了完整的鄉村文化,這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中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我們完全有條件打造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示范區。
南方日報: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無疑是其中關鍵。作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南朗街道如何以文旅產業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全面開花?
張會洋:近年來,翠亨新區(南朗街道)通過“串珠成鏈”的方式,持續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南朗街道成功入選2021年度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崖口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這是翠亨新區(南朗街道)積極推進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成效縮影。
目前,我們正加快編制鄉村振興總體規劃,統籌整合鄉村資源,高品質建設“香山古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南朗段,創建系列美麗示范點,重點完成左步村、欖邊村特色精品示范村以及沖口村、華照村、崖口村美麗宜居村創建。優化鄉村振興項目庫,逐步補齊村居基礎設施短板。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培育特色農業品牌。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啟動15個村居農村生活污水支管到戶工程,啟動“三線”整治試點項目,優化提升鄉村整體風貌。
接下來,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將系統編制全域旅游規劃,深化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全面提升文旅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其次,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經濟,推動旅游與農業、林業、海洋漁業等產業深度融合。以孫中山文化資源為引領,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將以“偉人故里,灣區新城”標準和要求,不斷提升翠亨新區(南朗街道)文化創新能力、文旅發展活力和城市人文魅力。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