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返鄉政策,我自嘆了口氣,今年的春節多半是要在北京過了。剎那間,往年春節回家的場景在腦海里一一閃過,我想到了大學時代,往返乘坐長途綠皮火車的日子。
差不多是三十年前,我在北京讀大學,而父母在南京工作;那幾年的寒暑假,我都會坐火車回家團圓,舍不得買臥鋪,就在硬座車廂“硬坐”;車廂環境很差,但處在其中的人卻十分熱鬧,又打撲克又嘮嗑,到了飯點兒還一塊兒吃喝,這絕對算得上是“行走的春節氣氛組”。
到了飯點兒,誰要是能從口袋里掏出一只燒雞,那才顯得格外有品味呢。燒雞,易攜帶,味道又不賴,甭管是下酒,還是下飯,那都絕對是不二之選。所以,售貨員們也盯準了這個需求,在鐵路沿線的售賣策略上,燒雞常年位居暢銷名單的前列。
我對燒雞的認知,也是來自綠皮車上。當列車緩緩地駛入黃淮平原,推銷燒雞的就該登場了。他們操著比普通話更個性點的方言,學著電視廣告的模樣,拿腔捏調地介紹起符離集燒雞,而乘客們就爭相購買、品嘗起來。《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就是宿州人,他小時候吃著符離集燒雞長大;早在1959年國慶大典上,符離集燒雞就被列為國宴名菜之一。同時,因為家里有親戚在宿州,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有這么一個燒雞,每當父輩有人出門路過宿州也會帶一只回來解解饞。
符離雖然只是一座鎮,卻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地方。因北有離山地產苻草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符離雖然歷史悠久,但燒雞聲名遠播還是得感謝上世紀末期的綠皮火車時代;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集,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西通中原,東近汴河,南接蚌埠,北臨徐州,是一處交通要道。當年的綠皮火車作為旅客出行主要大交通時,因其車速較慢,到了符離站就要??考铀?,許多途徑此地旅客都會聞香消費,吃上一份符離集燒雞,慢慢地好味道也就傳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試想,在周圍饑腸轆轆的人群中,半溫的燒雞從內向外,散發出的獨特香味經久不散,周圍淳樸的人們用眼神有意無意地盯著你,估計都在吞咽口水。你當然是熟手了,在周圍一圈人的注視中,拆開牛皮紙,拿出散發香味的油光發亮的燒雞,手拿雞腿抖一抖,將一只雞大腿塞入嘴中,最后連骨頭都嚼碎了吃完,你會感覺兩個字“解饞!”
如今,邁入高鐵時代,符離集燒雞也登上了京滬高鐵,隨著電商飛入千家萬戶,如果想要品嘗,可以從天貓、淘寶,搜索:徽香源、劉老二,這兩個非遺傳承品牌;而符離集燒雞的主要原料是符離麻雞,俗稱走地雞、肉香味美,經過十多道工序制作,造型為睡美人型,盤腿填腹、飽滿俊秀,色佳味美,肉爛脫骨,嚼骨有余香。
細細想來,符離集燒雞與綠皮火車,就像鄉土中的情與愛,難舍難分;這道穿越歷史的美食,延續千年的美味,隨著綠皮火車傳遍全國,成為旅人途中最好的慰藉。